【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寶寶平安出生了,返診時醫生卻說寶寶心臟中有一個小洞,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人類心臟構造由2個心房和2個心室構成,血流經由靜脈通往心房,再由強而有力心室擠壓血液,輸送到動脈;全身回流缺氧血經過右心房、右心室之後輸送到肺部進行氣體交換成含氧血,而含氧血回到左心房、左心室後再輸送到全身;然而胎兒時期,胎兒所需要氧氣、養分都不是經由肺部交換而來,而是由和媽媽相連胎盤;因此來自媽媽含氧血會經由臍帶輸送到右心房,然後經由卵圓孔跳過肺臟直達左心房,輸送到胎兒全身;因此,卵圓孔是每個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時都有的心臟的小洞。
新樓醫院小兒科朱映慈主治醫師說明,在寶寶一出生後,因為左心房壓力上升,卵圓孔就會被一個像薄薄瓣膜狀的構造(Valve of fossa ovalis)關閉起來;當這個瓣膜狀構造沒有關閉好,就會造成卵圓孔未閉合(Patent foramen ovale);另一個也發生在這個位置疾病是心房中膈缺損,則是在兩個心房中間牆壁上有缺損,因此不會在出生時因為心房壓力改變而關閉。
台南新樓醫院小兒科朱映慈醫師提及,大多數卵圓孔未閉合嬰兒不會有症狀,只有極少數會再用力或哭泣時有發紺情形;而這個卵圓孔大多在寶寶出生1個月內會自然閉合,到了2歲約有70-75%寶寶卵圓孔已經閉合,然而即便到了成年期,仍然有25-30%的人卵圓孔沒有閉合完全;這些卵圓孔可能在平常仍然被瓣膜狀構造覆蓋,但在某些情況下(如咳嗽或閉氣用力時…)會暫時打開來;卵圓孔大多不需要治療,目前比較有醫學證據適應症,是在隱源性中風(Cryptogenic stroke)病人,也就是找不到原因缺血性中風,在這些病人中如果有卵圓孔未閉合現象,神經內科醫師評估有需要就會考慮轉介心臟科醫師進行卵圓孔未閉合心導管治療。
朱醫師指出,卵圓孔未閉合可以經由胸前超音波檢查出來,胸前超音波是沒有輻射、非侵入性檢查;檢驗時需要孩子配合平躺約10分鐘;小月齡嬰兒較好安撫,如果是較大幼兒可能會因為害怕無法配合,就需要孩子睡著才能進行檢查;而學齡期孩子至成人,因為胸壁變厚,胸前超音波無法清楚看到卵圓孔時,就需要較為侵入性經食道超音波才能檢查出來;其實,卵圓孔未閉合雖然是新生兒心臟超音波檢查常見問題,但大多只需要追蹤就會自行關閉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