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4年3月15日星期五

骨科醫師最真誠建議 :逆齡人生今天運動開始

【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7年來「骨科醫師陳建宏醫療巡迴列車」全台講座,去年底已經破400場,近日獲得中華民國女性健康運動協會何智群理事長、鄧琇文常務監事、劉鳳娥理事肯定,決議聘請骨科名醫陳建宏醫師擔任協會顧問,期望能引領更多會員盡早進入自我醫療照顧。

陳建宏醫師7年來,透過場場演講及無數門診,苦口婆心提醒大眾:「如何延緩失能和預防老化,也教導步入中年長者如何增肌減脂,提早預備並啟動健康銀髮生活」。

在醫療講座上最後一張投影片,陳建宏醫師一定會訴求現場每一位來賓,切記! 唯有盡早進入健身領域,配上適時保健營養品補充,方能有增肌減脂之樂;而不是等到長者疼痛難耐、生活不易自理時,才來考慮家屬該如何幫助長者就醫、甚至住院該如何排班照顧等諸多問題。  

陳建宏進一步表示,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2025年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每5人就有1人滿65歲,達到所謂法定退休年齡;影響國人老化的慢性疾病也不再僅是三高等慢性病;無形中吞噬卻讓大多無老者無感疾病或是症狀早已變成「骨質疏鬆」、「肌少症」,及人生最後一哩路前所面對「衰弱」。

陳醫師指出,臨床面對骨質疏鬆所帶來併發症,像是髖關節骨折、或是脊椎壓迫性骨折,患者即使接受過相關治療,不論是手術或是復健介入併疼痛控制,得到一定程度症狀改善;但是還是有一定比例,因為長期肌肉缺乏訓練,患者會進入慢性疼痛,造成不願意運動或活動,變相慢性失能;生活也從簡單單拐進階到四腳拐,最後輪椅使用,終至臥床,進入長照領域。

成大林麗娟教授指出,根據以往研究與實務經驗發現女性在不同年齡都可以不同運動方式,有效增加骨質密度和促進肌肉質量,包括在年輕階段能以負載自己體重的跳繩、舞蹈、球類和跑步等全身性衝擊性運動促進骨質量,到50歲之後可參酌身體狀況,以太極拳、體操舞蹈或健走等低衝擊運動保存股本為主;其中增加肌力的重量訓練或阻力運動,更要及早加入,長年保持肌肉質量;女性因賀爾蒙調節有不同生理週期的變化,要隨時健康運動強壯慢老。

陳建宏醫師呼籲,逆齡人生從今天運動開始,把自己照顧好,才是對下一代最負責行為。


中華鱻傳媒 骨科醫師最真誠建議 :逆齡人生今天運動開始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