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近年來,肥胖已成為了全球各地所共同面臨重大健康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口是肥胖,其中比例為6.5億成人、3.4億青少年和3900萬兒童,而這數字仍持續增加中;依據我國衛生福利部統計,臺灣國小生每4位就有1位符合過重或肥胖定義,國中生更是每3位就有1位符合過重或肥胖定義;由此可見在臺灣,兒童、青少年肥胖率上升亦亟需各界關注與警覺。
談兒童青少年肥胖 從誤解到正視
台南新樓醫院小兒科賴馥蘋醫師說明,兒童、青少年過重與肥胖所應用篩檢工具是依照「年齡」、「性別」定義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只需要測量身高與體重計算出BMI,再對照表格,即可判定;家長多數會因為其他疾病帶孩子來就診,不會特別因為肥胖就診;但根據近期研究,小時候體重過重或肥胖孩子,長大後有高達8成機會持續處於肥胖狀態;這議題核心不僅僅是外貌上形象,更重要的是肥胖對孩子健康風險,傳統上認為只會在成人身上出現慢性病,近年來逐漸在兒童族群中崛起;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及睡眠呼吸中止症,都開始在兒童中出現。
賴馥蘋醫師表示,更令人擔憂的是,肥胖兒童心理健康也面臨著嚴重威脅;因在外型因素容易受到同儕排擠和霸凌,及感到自卑和憂鬱,當這些兒童長大後,如果持續肥胖,他們將面臨更多健康風險;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不孕症、第二型糖尿病、骨關節疾病及死亡風險都將提高;然而,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健康問題都可透過適當減重來獲得明顯改善。
賴馥蘋醫師提及,許多人,包括醫療人員在內,經常誤解肥胖是由於缺乏自律、過度飲食和不夠運動所導致;這種偏見不僅傷害那些正在努力面對自己體重問題的人,還可能阻止他們尋求必要醫療協助;事實上,肥胖遠不止於生活習慣和意志力問題;與糖尿病或高血壓一樣,肥胖也是一種慢性疾病,其背後涉及身體生理機制和代謝失調;就像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高血糖,同樣地,肥胖是由於身體調控食慾和能量平衡系統出現問題,導致高BMI。
賴馥蘋醫師指出,而這種失調可能源於遺傳、環境、荷爾蒙失衡或其他許多因素;所以,對於那些面對肥胖挑戰的人,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支持和理解,並鼓勵他們尋求專業治療方法;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病,意味著它需要持續關注、治療和控制,不僅只是一時努力或短暫減重計劃而已;在我們身體中,食慾與能量平衡調控中心位於大腦,下視丘讓我們在感到飢餓或缺乏能量時,有吃東西衝動;大腦的獎勵系統賦予了我們對食物慾望,並使我們感受到食物帶來愉悅;這些生物機制是在演化過程中,為了確保人類生存而發展起來的。
賴馥蘋醫師進一步表示,此外,這些系統運作大多在我們非意識狀態下進行;因此,當我們面臨體重問題時,不能簡單地將其歸咎於意志力不足;而當我們決定透過「少吃多動」來減重時,身體會進行調整,以抵抗這種改變,這使得減重變得困難;這並不是要打擊那些希望減重的人,而是希望大家能夠更理解和平等地看待肥胖這一議題。
賴馥蘋醫師表示,面對兒童肥胖問題,提供正確飲食、運動和生活行為調整,對於孩子他們減重至關重要;在醫療技術持續進步同時,適當地使用藥物或手術方式輔助減重也可能成為未來主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兒童和青少年進行有效減重:
(1)家庭參與與支持:父母應與孩子一同進行健康飲食、運動和生活型態調整;當家庭成員共同努力時,減重成功率將大大提高。
(2)健康飲食:目前沒有針對兒童特殊飲食建議,但遵循「我的餐盤」是很好的營養策略。
(3)定期運動:運動不僅有助於減重,還對孩子整體健康有益;建議6歲以上孩子每天進行至少1小時運動。
(4)限制螢幕時間:應限制2-5歲兒童每天螢幕時間少於1小時,更大孩子則應限制在2小時以下。
(5)限制含糖飲料攝取:這包括果汁和運動飲料,提供水或低脂牛奶是更好選擇。
(6)充足睡眠:良好的睡眠模式有助於體重控制和整體健康。
(7)長期管理:減重不是短期目標,而是長期健康管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