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綜合報導】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與新北市立美術館籌備處舉辦《啟航‧焰光—李錫奇紀念特展》,是一場跨過大漢橋、板新二個展區,串連鄉情與藝術,新春有感度好展,在1月29日至3月13日開展,並於2月12日辦理開幕式,吸引文友鄉親踴躍前往參與;開幕典禮除了新北市副市長謝政達、新北式政府文化局局長龔雅雯、李錫奇大師的夫人古月及金門文友鄉親等貴賓參加外,金門縣文化局局長許績鑫特別專程前往致意。
出生於金門金沙鎮大地村吳家,成長於金寧鄉古寧頭北山村李家,原名吳春波的李錫奇為60年代臺灣藝術史上行動藝術先驅,有著「畫壇變調鳥」美譽,其前衛且多元創作風格,在戰後臺灣的藝術發展歷程中,成為現代藝術運動重要推手。
《啟航‧焰光:李錫奇紀念展》為新北市美術館開館前所舉辦紀念特展,特別以板橋、新莊雙展區展出,李錫奇的創作之路,遊走在大傳統與小傳統之間,從人文的筆意中找尋靈感,也在庶人的生活智慧中發掘新意,並嘗試使用像是降落傘布、賭具、牌九、骰子、蠟燭、噴槍、生漆等創作媒材,李錫奇是媒材魔術師、也是新技的開發者,更是藝壇上將被世人永遠記憶的一隻「變調鳥」。
金門縣文化局表示,此次雙展區中,新莊文化藝術中心的展出作品以早期版畫、水墨為主,包括《月之祭系列》1969年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掀開了詩人千古以來歌頌神往的月亮面紗;藝術家和詩人妻子古月,以詩畫結合,表達對這個美好傳說破滅的一份美麗哀愁,也成為時代的一個印記。
《早期系列》從北師求學時期,到入伍服役,藝術家以木刻版畫表達對故鄉及歷史的一份想像與懷念,時而粗獷、時而典麗;甚至運用降落傘的粗布拓印,創造出一種深具爆發與酣暢的生命力。《書法系列》書法系列是藝術家由民間活力,轉化為文學之美的一個重要轉折;取自漢字的字形筆劃,或草書流暢的線條,以漸層的色彩變化,呈顯了藝術家脫離年少狂野,邁入中年成熟、婉約的生命階段。
《鬱黑系列》1990年,藝術家結束長達十餘年的現代畫廊經營,重新全力投入個人創作;一趟中國湖北之旅,乍見楚文化的漆畫之美,也自此展開「老媒材.新創意」探索之旅;鬱黑系列正是日後漆畫系列最初嘗試,在暗黑、皺褶的肌理中,猶如遙遠而古老祭儀鼓聲;《墨語系列》在中國傳統水墨尋求現代化表現的時代浪潮中,藝術家以別樹一格的技法,利用油、水交疊、相斥的原理,呈顯出一種歲月流痕、蒼老斑駁的質感,成為當代水墨創作中,別無類同的獨特表現。
《世界兒童畫展展區》李錫奇在1966年,服務新莊國小期間,籌劃、推動第一屆中華民國世界兒童畫展,本區出相關史料與成果。當時的教育部為支持這項國際活動,除興建整排特別教室作為展場外,更建立了一座紀念碑,目前仍留存在新莊國小校園內。
新北市藝文中心則展出後期大型漆畫作品,包括《漆畫系列》1990年,藝術家在湖北荊州美術館首見楚文化漆器之美,之後,又在福建發現「閩漆」的趣味與技巧;自此展開他後半生「漆畫系列」創作,利用漆的光滑平面與堆疊皺摺質感,搭配紅、黑、金、藍等原始的色彩,乃至拼合、解構的觀念與手法,成為藝術家最具強烈震撼力與變化性的晚期作品。
《大書法系列》不同於運用絹印版畫手法所形成「書法系列」,「大書法系列」是運用噴槍搭配裱貼的技法,所形成的一批作品;他巧妙地將懷素的草書化為彩色線條,既如敦煌壁畫中飛天彩帶,也像童年廟宇線香光點搖曳……,在靜寂諾大時空中,散發文明奧秘與魅力?《本位系列》來自〈清明上河圖〉時空延展變化的靈感,藝術家以最單純的方圓變化、排列,創作出宇宙相生相滅、循環不息時序意象;也以這樣作品,獲得日本、菲律賓國際大獎。(照片由金門縣政府提供)
分類:教育學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