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2年2月9日星期三

膝後囊腫長期困擾 微創手術新選擇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50多歲王女士偶而假日會與朋友們健走爬山,3個月前在右邊膝蓋後方摸到1個小腫塊,原以為是粉瘤而不以為意,但卻越變越大,甚至連蹲下、爬樓梯都不太舒服,朋友邀約爬山也無法同行;骨科診所醫師告訴她是「貝克氏囊腫」,也幫她抽了不少水,沒想到過了2個星期,囊腫又復發了,在醫師建議下到成大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就診,經詳細超音波檢查和討論,她決定接受關節鏡微創囊腫切除手術。

成大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許凱嵐醫師說明,貝克氏囊腫並不是腫瘤,而是膝關節液從關節囊的破孔中流出而形成的囊腫,大多是因膝蓋反覆性損傷或過度使用,引發關節發炎,造成關節滑液增加,進而從關節囊的破孔中滲出,形成囊腫。
貝克氏囊腫大多沒有症狀,常常是偶然摸到才發現,但也有部分病人的囊腫較大,造成膝蓋彎曲受限,影響蹲踞、上下樓梯等日常生活,這時就需要積極處理。

許凱嵐醫師指出,在超音波下針對囊腫抽吸是最快速緩解方式,但復發率非常高,如反覆發作,就建議接受手術切除;然而,傳統的貝克氏囊腫切除手術,需要在膝膕窩打開1個10公分的傷口,癒合結痂後的斑痕常會造成病人在膝蓋彎曲時有異物感,且傳統切除手術仍有一定復發率。

目前成大醫院運動醫學科團隊主要使用關節鏡微創方式,從囊腫內部引流關節液,並清除囊壁外膜;重點不是將破孔補起來,而是將破孔疏通,讓滲出的關節液可以流回關節,而不會積在囊腫內部;此一方式不僅傷口小、恢復快,更可同時處理關節內部的疾患,如半月軟骨破損或皺壁症候群等,是近幾年手術治療貝克氏囊腫新趨勢。

許凱嵐醫師表示,王女士經此一手術治療後,成功把破孔打通,並把囊壁的外膜清創,術後膝關節周邊只有4個1公分左右的傷口,隔天就下床出院了,後續也沒有再復發的狀況;術後6週回診時,她開心地說:又可以跟朋友出去健行爬山了(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


中華鱻傳媒 膝後囊腫長期困擾 微創手術新選擇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