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40多歲王先生,因疫情緣故改為居家工作已1個多月,工作內容為使用電腦手機進行文書工作及視訊開會;近來,王先生發現自己右側肩頸有痠痛情形,一開始自己按摩和貼痠痛藥布,痠痛稍有改善,但在長時間工作後,同樣症狀又會出現;這1、2週起,痠痛變得更加明顯,除了肩頸,連手臂也出現症狀,嚴重時甚至有手指發麻感覺,王先生終於決定到高雄榮民總醫院臺南分院復健科門診尋求協助。
在門診時,高榮臺南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宋姿穎經理學檢查判定可能是頸椎的問題,頸椎X光檢查發現,因長期姿勢不良及肩頸緊繃,頸椎已喪失原本應有的生理性前彎弧度,同時有多節形成骨刺使得神經出口變窄,因而刺激到神經產生上肢麻痛的症狀,如果長期不處理,神經持續損傷,甚至可能造成上肢無力及肌肉萎縮,屆時保守治療也無效,只能開刀進行減壓。
確定原因後,王先生接受了頸椎牽引的復健治療,調整頸椎的位置及減輕神經壓迫,同時使用藥物減輕痠痛及促進神經修復;2個療程過後,麻痛狀況就有改善,持續復健治療2個月,再配合宋姿穎醫師衛教的基本保養:包含姿勢調整,肩頸肌肉伸展等,終於不再有症狀。
宋姿穎表示,疫情影響,生活型態有所改變,門診也開始出現不同族群,近來可以看到新發生的肩頸痠痛患者出現,問診的結果發現,部分是因為因應政府公司防疫要求,改為在家工作,慢慢出現了類似上述案例症狀;一般居家工作造成肩頸問題,常見可能成因如下:
1、除了原有的文書工作內容外,由於開會也是以視訊模式進行,坐姿工作及使用3C時間較以往更長,用眼過度導致眼周肌肉疲勞,也同時使與眼周肌肉有連動關係的頭頸肌肉緊繃。
2、持續坐姿及使用3C產品,很容易會有如駝背,聳肩或肩部前縮的不良姿勢出現,因為維持相同姿勢的時間過長,肌肉缺乏伸展,若又忘記適時的補充水份,肌肉筋膜的延伸性會減少,長期下來,肩頸的肌肉會因失去彈性而更容易受傷。
3、在家硬體設備與工作場域不同,桌椅高度的可調整性,鍵盤螢幕的前後位置,坐椅是否有扶手,常用物品拿取的方便程度,還有桌面工作區域是否有偏移都需要考量,如果沒有盡量調整至符合人體工學,長期下來,可能會對頸椎,肩肘腕部,甚至是腰背造成影響傷害。
宋姿穎說,簡易的處理如在工作之餘,適時加入肩頸、前胸、腰背的伸展操,注意水份補充,痠痛部位可熱敷促進循環,然而根本方法,還是要改善工作中不良使用習慣,包括坐姿調整,才能打斷痠痛累積惡性循環。
高榮南院復健科宋姿穎主治醫師說明:
高榮南院復健科宋姿穎主治醫師分享伸展3式:
宋姿穎提醒民眾,疫情期間雖要減少非必要醫療,但若不知如何調整至較佳姿勢,或症狀無法緩解,甚至加劇出現麻或無力等情況,建議還是至復健科就診尋求協助,除了能對生活習慣提出改善建議,提供傳統復健治療外,若是因疫情不敢在院所復健,也有如藥物或激痛點注射等方式,較快速改善症狀方式可供選擇。
(照片由高雄榮民總醫院臺南分院提供/于郁金翻攝編輯)
分類:健康醫療(照片由高雄榮民總醫院臺南分院提供/于郁金翻攝編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