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醫生!我因為害怕疫情,延後了一些時日來就診拿藥。」類似的對話,近日在醫療院所診間內不絕於耳;延後拿藥、不規則用藥已成為疫情爆發後常見的醫療窘境;本來控糖模範生的糖尿病友王先生,也因害怕疫情,沒有續用糖尿病用藥,再次來醫院已是血糖高到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送來急診。
疫情影響回診而焦慮不安 奇美醫:建議糖尿病友應善用工具掌握身體狀態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席捲全台,每一天、每一日傳統及網路媒體不斷地報導染病、死亡消息,在慢性病友尤其糖尿病友間,成為異常關注的焦慮點;病友們都知道自己是高風險,但在防護疫病的同時,一部分的病友卻忽略了本身慢性病照護的基本功;害怕疫情,進而逃避進院所就醫、拿藥的民眾大增;中斷治療結果,讓之後慢性病惡化,或是慢性病的急性併發症風險大增;疫病一段時間後,常看到急性併發症拖到嚴重時才送至急診的案例。另一方面,出門增加了染疫風險,但慢性病尤其糖尿病照護不良卻也大大地增加染疫、甚至住院後死亡風險。
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乃誠藉本文想要澄清並強調一些觀念,且談一些後疫情時代對於糖尿病照護的一些反思。
葉乃誠醫師說明,糖尿病,意即細胞無法利用造成血管中葡萄糖太多的狀態,跟很多嚴重慢性併發症有因果關係,如:腦中風、心臟病、神經病變、腎衰竭需洗腎等;但其實在高血糖的狀態當下身體處於慢性發炎、易血栓、免疫力下降的狀態;而新冠病毒(COVID-19)也會促使發炎、血栓反應,導致胰島素阻抗增加,甚至胰島ß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下降,進一步導致血糖惡化,惡性循環。
是故,在新冠病毒(COVID-19)染疫病人中的流行病學調查,最常見共病族群,糖尿病往往不是第1就是第2;糖尿病族群一旦染病重症入加護病房風險為非糖尿病人的2.8倍,死亡率高了8倍;而且風險跟平常控制的血糖狀態、糖化血色素、甚至血糖變異度都呈現高度相關。
疫情短時間不會完全消失,病毒也還會再變種,糖尿病族群隨時可能再面臨可能的隔離及孤立。葉乃誠醫師表示,在隔離或相對社會孤立時,糖尿病病人需自我照護及家庭支持力下降情況下,在這裡提出幾點重點可供病友參考。
1、外在因素不是操之在己情況下,你能夠掌握的只有自己:
在這個現在社會中,你很難獨自一人過活而不與人接觸;你無法清楚跟你接觸的人接觸了誰,你也沒辦法完全確定環境到底是否被病毒汙染;由大數據顯示,不管是第1型還是第2型糖尿病,平日血糖控制情況的確與罹患新冠病毒後的死亡率有關;穩定持續的慢性病、糖尿病藥物控制、規律回診;維持規律的生活、定時定量的飲食、適度的運動還是很重要的;當然為了怕染疫,一些在家中室內體操、伸展、抗阻力運動也會大有幫忙;尤其糖尿病加上肥胖染疫後風險大增,所以除了血糖,體重維持也是很重要的!
2、血糖狀態不能用感覺的,需要客觀數據:
這段時間門診發現,有些病友在家久了,常飲食過量、缺乏運動導致血糖上升而不自知;這些隱形的血糖上升,常常都是因為沒有產生不舒服的症狀,而讓病人沒有警覺;這時血糖機是病友非常可靠的幫手,國際標準組織(ISO)認證的血糖機,可以幫助病友不需要來醫療院所的情形下,準確知道自己血糖的狀態;了解自己的血糖狀態後,更能幫助病友的飲食控制及增加運動動機。
3、血糖困難控制的糖尿病友,胰島素是你的好夥伴:
困難控制第2型糖尿病及第1型糖尿病友酮酸中毒風險本就高;新冠病毒(COVID-19)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及胰島ß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下降,進一步加重酮酸中毒風險。若是在隔離或染病期間請注意幾個原則:
(1)了解酮酸中毒的症狀,如:胃口不振、虛弱、噁心、肚子痛等,若有疑似症狀,請先查看目前服用血糖藥物,若有第2型鈉-葡萄糖共同轉運蛋白抑制劑(Sodium 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SGLT2 inhibitors)請先暫停,提早就醫;雖然2021年臨床試驗DARE-19證實第2型鈉-葡萄糖共同轉運蛋白抑制劑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染疫輕症病人並無增加風險,但那是在住院每天監測的前提下。
(2)注意自己的血糖,身體有狀況時較頻繁的監測自己血糖,甚至去買機器偵測血中酮體。
(3)適度補充水分,且進食的碳水化合物勿減至過低;足量的水分及進食夠身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才能有效降低酮酸中毒風險。
(4)困難控制糖尿病病人,胰島素是控糖利器;長效胰島素加上每天血糖監測,更是可在醫療團隊的溝通建議下,適時隨血糖高低調整胰島素劑量;不但可以控制血糖,也有效抑制酮酸中毒風險。
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乃誠表示:糖尿病友承平之時有著醫療團隊、家庭成員充分的支持,到了後疫情時代,很多時候需要有自我處理的能力,瞭解上述原則,善用工具及一些遠距醫療、衛教的資源,就變得極為重要且必備的能力!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葉乃誠專長:內分泌、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副甲狀腺病變、腎上腺-腦下垂體病變、骨質疏鬆、神經內分泌瘤、高尿酸、高血脂等代謝異常等。(照片影音由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分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