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1年6月28日星期一

防疫強碰酷暑 奇美醫提醒:工作環境高溫隨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遠離熱傷害/影音

【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你有沒有覺得每年夏天愈來愈熱?根據中央氣象局氣候年報顯示,2020年全臺整體而言持續高溫,全年均溫攝氏24.6度,打破歷年紀錄;不只臺灣,全球都面臨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在未來平均溫度將持續上升,因此和「熱」有關的疾病發生率也會增加;過去1年多以來全球壟罩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之下,大家口罩都戴著緊緊的,我們的生活習慣都受到了很大影響跟改變,但氣候悶熱是不變的,在悶熱口罩之下,嚴重中暑個案一樣會發生。

防疫強碰酷暑 奇美醫提醒:工作環境高溫隨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遠離熱傷害
工作暴露環境高溫造成中暑
案例1:33歲阿榮(化名),從事地下工程的工作,環境悶熱無風,8月份某日艷陽高照下,阿榮身體感覺不適,不久後被同事發現失去意識倒在地上,緊急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室;阿榮於急診室時,體溫高達41.6度C,昏迷指數3分,給予急救(包含:插管、輸液補充、積極降溫),並維持生命徵象穩定;而後阿榮轉入加護病房,但因中暑造成肺部、心臟、腎臟、肝臟、肌肉以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多重器官衰竭,於10天後死亡。

案例2:室內悶熱造成慢性病者中暑
65歲阿芬(化名),有高血壓和中風病史,行動不便;7月某日氣候炎熱,阿芬於家中無開冷氣,室內悶熱,之後被家屬後發現阿芬意識不清,體溫高,且有抽搐的情形,因此緊急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室;於急診室時,體溫高達43度C且意識不清,給予急救(包含:插管、積極降溫和靜脈注射補充體液),之後因呼吸衰竭、急性腎損傷和橫紋肌溶解症轉入加護病房。經過醫療團隊治療後,阿芬順利移除氣管內管,腎功能也恢復正常,於9天後順利出院。

什麼是中暑?
中暑(HeatStroke)是熱疾病中最嚴重的一種,若未能早辨識和治療,死亡率可達5成以上;中暑比熱衰竭嚴重,中暑會有中心體溫大於攝氏40度C,合併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的症狀,像是意識不清、躁動、行為異常、抽搐或昏迷;所以民眾常常口中說的中暑,多半不是醫學上定義的中暑,因為會自己說「我中暑了」的大多指一般熱疾病,還無中樞神經異常的症狀。

中暑除了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異常外,也可能造成身體多處器官受損,包含:肺部、心臟、腎臟、肝臟、肌肉、血液等,因此可能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中暑的危險因子包含:嬰幼兒、老人、戶外工作者、運動員、軍人、有慢性病者,以及服用某些藥物(例如:利尿劑者),因此有上述危險因子者,在暴露環境高溫時要特別提高警覺。

因中暑至奇美醫急診就醫且住院的資料分析
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郭婉吟統計,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因中暑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室就醫且住院個案,共計20人,平均年齡為63歲;其中男性占6成,有慢性病者占8成;主要發生的季節在夏季(6到8月),大部分發生在戶外場所,有4成是發生在工作時候;在經由急診救治後,有70%個案收治加護病房治療,經過治療後,個案大多康復出院,平均住院天數為11天。

中暑處理和治療
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郭婉吟指出:當發現有疑似中暑個案時,除了打119儘速送醫外,現場先將個案移至陰涼處,遠離高溫的暴露,並可利用在個案全身灑水加上風扇吹或是使用浸過冷水或冰水的毛巾放置頸部、腋下和鼠蹊部的方式來降溫;就醫後於急診室的治療包括:急救處置、靜脈注射體液補充、積極降溫和維持器官功能。中暑屬最嚴重熱傷害,個案須持續觀察體溫和意識狀態,因此大多須住院,多數也需要加護病房治療。

如何預防熱中暑?
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郭婉吟表示:中暑雖會致命,但卻是可以預防的;除了提高警覺外,若工作會暴露高溫的環境,要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隨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並增加休息的時間和次數;在高溫的季節,若家中有慢性病的老人,需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因悶熱潮濕造成中暑。疫情期間也呼籲,高齡長者對高溫的感受能力較差,且排汗和散熱功能也退化,所以更需要做好措施來預防熱中暑的發生!

奇美醫學中心職業醫學科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因中暑至急診室就醫且住院的個案,共20人,分析結果如下:






(照片及影音由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中華鱻傳媒 防疫強碰酷暑 奇美醫提醒:工作環境高溫隨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遠離熱傷害!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