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屏東報導】90歲李爺爺這天突然左膝紅腫痛熱,無法站立行走。他納悶:「這就是痛風嗎?明明以往的健康檢查,血中尿酸值都正常呀?」趕緊到醫院就診後,醫師告知李爺爺,這是「假性痛風」造成的急性關節發炎。
痛風為何又分真假?原來兩者差異來自結晶成分不同,眾所周知痛風是因體質與飲食等因素,導致血中尿酸值過高,使單鈉尿酸鹽結晶在第一蹠趾關節(大腳趾關節)等處引起發炎、形成痛風石,最終造成關節的破壞與變形;假性痛風雖然也是因結晶導致關節炎,其結晶的成分卻是與飲食無關的焦磷酸鈣;故其正式名稱其實是「焦磷酸鈣沈積疾病」,只是因為臨床表現類似痛風,屢遭誤認,故稱假性痛風。
高雄榮總屏東分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王愷君指出,假性痛風的好發年齡較痛風為長,多見於60歲以上長者;其表現多為單一或少數關節的急性發炎,侵犯膝蓋、腳踝、手腕、手肘、肩膀為主的中大型關節;以X光檢視,往往可以發現焦磷酸鈣結晶沉積形成軟骨鈣化;假性痛風病程多為7至10天左右,但亦可持續至數週或數月;整體病程較痛風為長,除長者外,關節曾經受傷、有退化性關節炎或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症、低鎂血症、血鐵質沈積症的病患,罹患假性痛風的機率均較常人為高。
王愷君醫師強調,抽取關節液進行化驗對假性痛風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其目的主要有3:第1為排除會快速對關節造成破壞的感染性關節炎,第2為將發炎的關節液抽出,迅速緩解病患之不適,第3則是透過分析其中的結晶,確立診斷;少數病患甚至可能同時患有痛風及假性痛風,此時關節液的結晶分析就非常重要,因為牽涉到病患是否需要長期降尿酸藥治療痛風;目前仍無任何藥物可以溶解假性痛風的焦磷酸鈣結晶或避免其沉積。
王愷君醫師表示,由於假性痛風患者年紀往往較大,容易合併慢性腎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對於藥物的選擇與劑量均需按每位病患的不同情況調整,避免藥物副作用;因此建議病患在發病後及早就醫、確診,並定期於過敏免疫風濕科追蹤治療,避免其反覆發作,如此方能增進生活品質。(照片由高雄榮民總醫院屏東分院提供)
分類:健康醫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