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乳牙齒列在我們的一生當中可能只會存在大約5到10年左右,看似短暫卻是舉足輕重,能夠影響一生數十年恆牙齒列及顎骨之整齊穩定與健康,美國推行多年「DENTAL HOME」的概念,更是鼓勵以家庭為中心,用正面態度和醫師合作面對口腔健康問題,隨著飲食精緻化、少子化影響,每個寶貝齒列問題越來越受重視;面對孩子不願意看牙齒、牙醫師除了捍衛牙齒以外,還能提供寶貝什麼協助呢?面對嚴重蛀牙,除了「補」之外還有其他更好選項嗎?
我家寶貝怕看牙怎麼辦?醫:強調乳牙保存×合適行為管理×治療選擇
3歲6個月L姓男童(化名)過去只有定期塗氟經驗,且都是掙扎哭鬧無法配合,家長發現牙齒黑點時來求診,於兒童牙科李俊育醫師門診就醫,經過各項行為管理的方式引導(EX:Tell-show-do、正向鼓勵…等),讓男童成功坐上診療椅、認識器械、全口潔牙與衛教。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兒童牙科主治醫師李俊育也依據AAPD guideline(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臨床指導原則)在男童能配合上椅子後實施口內X光片檢查,發現多處乳臼齒皆有肉眼無法發現之齒縫間齲齒,雖病人年幼,但根據各項行為管理的誘導,讓僅3歲半的孩童成功接受了局部麻醉下全口治療,消弭了家長所擔心的行為配合度。
案例2:4歲8個月的的C姓男童(化名),因牙齒疼痛及發炎至兒童牙科李俊育醫師門診就醫,經李醫師檢查後發現,全口20顆乳牙當中有高達16顆的蛀牙,為標準之「嚴重早期性兒童齲齒」病例,經李醫師臨床檢查及全口X光片診察診斷,並依據「Total Patient Care全人照護」概念實施全口治療與長期追蹤;經過5次門診治療,搭配行為管理,終於讓男童免於疼痛與發炎、也增進了男童口腔美觀。
臺灣的兒童預防齲齒政策相當多元化,奇美醫學中心兒童牙科也配合政策(如:幼兒塗氟衛教、牙菌斑去除、第一大臼齒窩溝封填…等),給予不同年齡層孩童完整照護支持。
「早期性兒童齲齒」其中定義為:6歲以下有任一牙齒因蛀牙產生窩洞、需填補或甚至因此拔除者;根據衛生福利部106至110年國民口腔健康促進計畫統計:有蛀牙經驗的7歲孩童比例從民國70年的96.6%降至101年的88.2%,僅降低了15.6%;而接受蛀牙治療的比例從民國70年0.6%提升至101年的30.6%,雖有進步,但代表7歲前的孩子仍有高達7成未獲得妥善治療,我們對於孩童口腔照護還有好多哩路要走,這需要「家長、兒童、牙醫師」三方面一起努力合作才行!
奇美牙醫部兒童牙科特色為何?
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向來重視「全人口腔照護」,兒童牙科亦同,透過初診問卷收集完整病史資訊,包含:醫療病史、過敏史、牙科病史、家族及照顧者組成、生長發育、不良習慣、飲食與潔牙習慣、求診之主訴…等;經過全口評估與影像檢查後,依據牙齒診斷訂定治療計畫,讓家長可以放心交給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做「全人、全口、全心全意」治療。
治療項目與創新為何?
奇美醫學中心兒童牙科治療項目包含從「幼童的齲齒預防、治療到外傷處置、義齒製作、混合齒列時期的空間維持早期矯正配合、到特殊需求者(身心障礙)病童照護」,在牙醫部部長顏欽堉調度籌劃、麻醉部及開刀房強力支援下,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也建立了兒童「全身麻醉全口重建」專業團隊;也因應創新發展,引進了乳牙全瓷冠,除了美觀之外也有極佳生物相容性,除了拯救齲齒之外,也力求為所有類型的孩童重建真正美觀又自信齒列。
我家寶貝害怕看牙怎麼辦呢?
奇美醫學中心兒童牙科治療共同分別從「家長、兒童、醫師」三方向去努力:
1.家長(照顧者):
(1)有長牙就可以帶寶貝來塗氟,一方面保健牙齒、一方面習慣就診。
(2)切勿以「不乖就帶你去打針、不聽話就拔牙齒」等方式恐嚇孩童。
(3)可利用繪本、影片讓孩童以正面的態度去了解看牙重要性。
2.兒童:從小養成正確的飲食與潔牙習慣、避免不良口腔習癖。
3.牙醫師(醫護團隊):
(1)特殊的分段式「局部麻醉」讓兒童可以全程減痛甚至無痛。
(2)實施依據學習理論為基礎「行為管理」。
行為管理包含哪些方面呢?
依據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的定義,行為管理包含「藥物性」與「非藥物性」,以「降低焦慮、增進牙科正向態度」為目標,在「安全、有效」的模式下照顧到兒童、青少年及特殊需求者們的口腔健康。
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兒童牙科主治醫師李俊育表示:兒童牙科以「學習理論」為基礎,用循循善誘及積極正向鼓勵方式,引導孩童在看牙過程中表現適當行為、對於年幼、無法溝通病人,奇美醫學中心也提供被動式肢體約束、全身麻醉方案,讓家長有更全面選擇。(于郁金攝)
分類:健康醫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