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屏東報導】3月16日下午1時許,海巡署第八巡防區指揮部隊接獲民眾劉小姐撥打海巡118服務專線通報,於屏東滿州鄉金沙灘發現1隻死亡海龜,立即通報第六岸巡隊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協處,後續由海生館人員將死亡海龜帶回研究。
南部分署第六岸巡隊接獲通報後,立即派遣第六三岸巡中隊第一機動巡邏站線上巡邏同仁前往處置,於屏東滿州鄉金沙灘發現1隻死亡海龜(體長50公分、寬47公分),並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與屏東縣政府農業處動物保護及保育科聯繫協處,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陳獸醫經相片研判該死亡海龜為保育類「綠蠵龜」,且其死亡時間不久具有研究價值,請巡邏組同仁先行將死亡海龜載運至興海安檢所暫置,後續由海生館帶回研究。
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綠蠵龜小檔案」指出,綠蠵龜因脂肪呈綠色,故俗稱海龜、綠海龜、黑龜、石龜,英名Green sea turtle;前額鱗1對,背甲長可達153公分,體重超過100公斤以上,頭部的前額鱗僅有1對;背甲中央有5片盾板,兩側各具有4片盾板,前肢有1對爪,背甲的盾板上有間雜黃、棕、綠等顏色放射狀花紋,有些則呈墨綠色至灰黑色,腹甲為白色或黃白色;成熟後的公龜的尾巴長約背甲的一半,而母龜一般不會超過背甲後緣。
綠蠵龜常在海草和海藻繁生的海域覓食,成龜多以海草、海藻、海綿及海底沙泥底質中的無脊椎動物為食,孵化初期的幼龜階段為雜食性,但以肉食為主。成龜體內脂肪累積了許多綠色的色素,呈現淡綠色,也因而得名;大多的時間都在海中生活,但必須回到水溫逾攝氏25度的沙灘上產卵以繁育後代;由於牠用肺呼吸,於海中的潛水深度極限約1、200公尺,大多集中於0至50公尺深的水域;成龜約需20至30年才會達到性成熟,平均約隔2到4年才會進行迴游與交配,絕大部分綠蠵龜會回到原來的棲地進行繁衍;在臺灣附近海域,綠蠵龜是唯一仍可發現有上岸產卵的海龜,其交配期約為每年的春季,而以夏季滿潮的夜晚為產卵的高峰期;大多母龜一季會上岸產下3到7窩卵,每窩約有100粒卵;綠蠵龜的性別取決於卵孵化期第3至5週的沙溫,其一半雄性的中樞溫度介於28.0至30.3℃之間,當性別決定期溫度高於中樞溫度時,孵化出的均為雌龜。
綠蠵龜已瀕臨絕種,全世界僅剩下約20萬頭產卵母龜,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在人為干擾方面,產卵棲地的破壞包括騷擾產卵母龜、不當挖掘龜卵、捕捉小海龜及不當的建設開發、挖取沙灘沙石移作他用、岸上燈光設置;在海洋棲地的人為危害主要是不當漁法所造成海龜混獲問題嚴重,其次是非法的漁撈如炸魚及毒魚,還有海洋的污染而使牠感染治癒機會極低的纖維狀乳凸瘤。
南部分署第六岸巡隊表示,目前海洋保育為全球重要議題,大家都應更加重視,共同對海洋環境盡微薄之力,切勿任意丟置廢棄物及垃圾,如發現岸際有海龜及鯨豚擱淺等情況,可撥打「118」免付費報案專線通報海巡署,海巡署將立即派員協助處理。(照片由海巡署南區分署提供)
分類:國防
標籤:綠蠵龜,海巡署,
中華海峽傳媒
#綠蠵龜
#海巡署
又見保育死亡綠蠵龜 海生館攜回研究死因
南部分署第六岸巡隊接獲通報後,立即派遣第六三岸巡中隊第一機動巡邏站線上巡邏同仁前往處置,於屏東滿州鄉金沙灘發現1隻死亡海龜(體長50公分、寬47公分),並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與屏東縣政府農業處動物保護及保育科聯繫協處,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陳獸醫經相片研判該死亡海龜為保育類「綠蠵龜」,且其死亡時間不久具有研究價值,請巡邏組同仁先行將死亡海龜載運至興海安檢所暫置,後續由海生館帶回研究。
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綠蠵龜小檔案」指出,綠蠵龜因脂肪呈綠色,故俗稱海龜、綠海龜、黑龜、石龜,英名Green sea turtle;前額鱗1對,背甲長可達153公分,體重超過100公斤以上,頭部的前額鱗僅有1對;背甲中央有5片盾板,兩側各具有4片盾板,前肢有1對爪,背甲的盾板上有間雜黃、棕、綠等顏色放射狀花紋,有些則呈墨綠色至灰黑色,腹甲為白色或黃白色;成熟後的公龜的尾巴長約背甲的一半,而母龜一般不會超過背甲後緣。
綠蠵龜常在海草和海藻繁生的海域覓食,成龜多以海草、海藻、海綿及海底沙泥底質中的無脊椎動物為食,孵化初期的幼龜階段為雜食性,但以肉食為主。成龜體內脂肪累積了許多綠色的色素,呈現淡綠色,也因而得名;大多的時間都在海中生活,但必須回到水溫逾攝氏25度的沙灘上產卵以繁育後代;由於牠用肺呼吸,於海中的潛水深度極限約1、200公尺,大多集中於0至50公尺深的水域;成龜約需20至30年才會達到性成熟,平均約隔2到4年才會進行迴游與交配,絕大部分綠蠵龜會回到原來的棲地進行繁衍;在臺灣附近海域,綠蠵龜是唯一仍可發現有上岸產卵的海龜,其交配期約為每年的春季,而以夏季滿潮的夜晚為產卵的高峰期;大多母龜一季會上岸產下3到7窩卵,每窩約有100粒卵;綠蠵龜的性別取決於卵孵化期第3至5週的沙溫,其一半雄性的中樞溫度介於28.0至30.3℃之間,當性別決定期溫度高於中樞溫度時,孵化出的均為雌龜。
綠蠵龜已瀕臨絕種,全世界僅剩下約20萬頭產卵母龜,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在人為干擾方面,產卵棲地的破壞包括騷擾產卵母龜、不當挖掘龜卵、捕捉小海龜及不當的建設開發、挖取沙灘沙石移作他用、岸上燈光設置;在海洋棲地的人為危害主要是不當漁法所造成海龜混獲問題嚴重,其次是非法的漁撈如炸魚及毒魚,還有海洋的污染而使牠感染治癒機會極低的纖維狀乳凸瘤。
南部分署第六岸巡隊表示,目前海洋保育為全球重要議題,大家都應更加重視,共同對海洋環境盡微薄之力,切勿任意丟置廢棄物及垃圾,如發現岸際有海龜及鯨豚擱淺等情況,可撥打「118」免付費報案專線通報海巡署,海巡署將立即派員協助處理。(照片由海巡署南區分署提供)
分類:國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