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0年1月19日星期日

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響應文化園區 首推文旅遊程尋訪魯王真假遺跡

【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今年度響應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穿梭歷史,旅讀金門」活動,特別推出「金門文旅」系列遊程規劃,期望逐一透過引介兩岸遊客穿越歷史,深度遊覽金門的文化旅遊魅力;首次推出「聽南明故事尋訪《番薯王》魯王的真假遺跡」-尋訪魯王真假墓、真假壙誌銘碑石及真假漢影雲根勒石。

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表示,金門在南明歷史中獨特角色,尤其是明代皇族裔孫魯王朱以海留在金門有些古蹟遺址,其實是有「真假」之分,遊客透過尋訪歷史真相,可以感受不同的遊趣。

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理事長楊再平表示,從歷史來看,金門可說具有南明史研究的重要價值。尤其南明魯王的事蹟,清代一直盛傳是鄭成功於復台征途中「沉王以海」,擔負不忠罪名;直到魯王真塚在金門被發掘,終於還鄭成功清白,當時中研院院長胡適還特別撰文澄清這個歷史懸案。

楊再平指出,魯王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世孫,於明崇禎年間封為魯王;明末清兵攻破南京後,曾在紹興監國,後兵敗輾轉前來金門,於1652 年踏上金門島,最後因哮喘病薨於金門;因當時金門「風聲鶴唳不敢停襯」由其臣下密葬於古崗湖附近,至清道光11年間.地方人士林樹梅曾為其建塚,並奏請福建興泉永道周凱於道光16年樹碑,在今金門城東門外古城國小附近;但經1982、1983年考古挖掘考證,並非真正墓地所在,確認墓主為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命婦之墓;終於澄清,這是一座從清代謠傳至今的魯王假墓。

楊再平表示,至於魯王的真塚,是1959年8月20日由金門駐軍官兵第58師,在古崗湖濱構工時,意外發現真墓.乃回報當時戰地司令官劉安祺,於1959年蔣中正總統巡視金門時.親臨魯王真塚查看,指示妥為安葬,新墓放置在太武山之陽小徑山坡地,於1963年落成;當時中研院大師胡適還撰文說洗刷清史說鄭成功「沉魯王於海」的300年歷史冤屈。

楊再平說,當時,真塚中曾發現一塊長方石碑,經細詳其文字,確為南明監國魯王朱以海壙誌。當時一起出土的還有永曆通寶、方磚、瓷碗等;當時金門政務委員會為不使古物流失,當即移交國立歷史博物館永久典藏至今。該館於2011年以「皇明監國魯王壙誌」釐清鄭成功退至東南小島,以臺灣為據點反清復明,對臺灣南明史的研究有高度重要性的歷史價值,提報中央公告指定為國寶,成為該館6萬多件文物中,僅有的5件國寶之一。

安排魯王壙誌銘碑石重返金門的大事,則是2017年6月9日,適逢魯王朱以海400年冥誕,國立歷史博館同意讓國寶返回金門故鄉,在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特展原件,曾住過金門八年的魯王終於回到金門故里。展後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別以3D列印1:1大小比例,外觀線條與原作擬真的複製壙誌,提供金門永久展示,協力做好文物遺產保存和教育推廣工作;目前這方魯王壙誌銘複刻石,展示在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館內,視為「鎮館之寶」;真石則於金門展出後,仍送回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內典藏。

楊再平說,金門民間相傳,曾住過金門八年的魯王朱以海,居金門時,平日喜愛蕃薯的美味,由於島上交通不便,若因米糧供應不及,常會以金門土產蕃薯果腹,因此民間戲稱他為「蕃薯王」或「地瓜王」。

另外,遊客到古崗湖畔附近,會找到魯王遺墨《漢影雲根》2塊真假勒石;傾倒一旁的真跡石上「根」字已失,「根」字是後來由金門社教館薛祖森另找形似崖石予以仿拓,目前矗立旁邊的是就是這塊山寨版《漢影雲根》。

楊再平解說,一般解讀,《漢影雲根》四字,可能主要是慨嘆明朝漢室已如燭影飄萍,自己為抗清夷,顛沛流離,四處遊蕩,有如高空的浮雲一般,輾轉漂泊各地,無根無憑無依。

明魯王墓,為三級古蹟,墓主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荒王朱檀的第九世孫魯王朱以海;位於太武山西南山麓,背枕太武山、面臨雙乳峰,可眺望大陸山河,依天然形勢成三級梯狀,首先牌坊再來黃蓋亭,亭中安置千斤鼎,最後看見石塊砌築的圓形新塚;明魯王墓是在民國48年,奉先總統蔣公指示建墓,於52年舉行安葬大典,墓園四周環境清幽。

根據維基百科就「魯王墓」資料指出:
1、出土之前:原位於金門城東門外古崗湖西側,為清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金門名士林樹梅按沈光文輓魯王詩序尋得;據報,福建興泉永巡道周凱定為魯王墓,林樹梅並為此寫下「修前明魯王墓即事」詩;抗戰期間,並建有蔣中正所題的「民族英範」碑亭;100年餘來衍誤傳說,至1959年(民國48年)偶然發現真冢、出土壙誌,方知舊墓的為假墓。
2、真墓出土:
(1)八二三炮戰期間,1959年5月240榴彈砲開炮,以六六一營第二連第二砲測試基準度,結果砲彈飛越廈門火車站,造成共方巨大傷亡,引起共軍恢復單日砲擊。
(2)國軍為避免240砲被摧毀,將第二連第二砲移往古崗,於是令工兵建築新的砲陣地。140金門構工部隊於舊金城東炸山採石,意外在西紅土一巨石前挖得一三合土砌成的墓壙,長250公分,寬140公分,墓碑高120公分,露出地面20餘公分,碑面平滑未刻一文,後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八字及全文石碑後交由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博士研考,亦使魯王真塚重現人間;魯王墓的發現確定《明史》稱鄭成功將魯王沉入海中殺死並非事實。
(3)當時為研究魯王墓,一度使建造地工程延宕下來,遷移第二砲的計畫暫停;使第二砲處於每單日挨打的窘境,直到第二年4月才完成遷砲。
3、1959年冬,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巡視金門,親蒞魯王真塚現址視察,當即指示魯王骸骨遷葬太武山西麓小徑之南構築新墓,歷時3年完成,於1963年2月4日舉行安葬典禮,為小徑魯王新墓的由來。
4、至今每年農曆五月十五魯王生日,金門縣都會在魯王墓舉辦祭典。(于郁金攝/部分由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提供)



 (以下照片由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提供)








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
中華海峽傳媒 #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 #金門文化園區 #明魯王墓 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響應文化園區 首推文旅遊程尋訪魯王真假遺跡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