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19年11月15日星期五

實構建築教育 銘傳高山上的建築課蓋書屋×生態廁所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北報導】銘傳大學建築系秉持協助社會、回饋社區的社會設計責任,自2012年起首先開啟高山上的建築課系列,今年11月銘傳建築系兵分二路,由建築系老師帶領大二和大三學生赴奎輝國小和楓樹坑進行實構築工作坊,分別完成共享書屋和好楓戶生態廁所。

蓋書屋蓋生態廁所 銘傳建築高山上課
奎輝國小工作坊,由銘傳建築系李芝瑜主任和單世瑄老師帶大三王振豪、曾沁雅、彭翊軒、高慧庭、秦漢永、許奕堃等同學前往偏鄉桃園市復興區的奎輝國小,落實偏鄉小學的大學社會責任,施工時間,共分兩梯次,第1梯次11月2-3日完成書屋結構部份,第2梯次11月23-25日完成書屋外觀與內裝部份。

楓樹坑計畫,由褚瑞基老師帶領大二李庭佳、廖妤涵、林家伃、董念穎、王振宇、尤煜傑、謝長睿、林品寬、楊又霖、劉昱辰、侯正祥等11人學生進行,施工時間為10月1日至10月31日,推動楓樹坑農村生態廁所建造案,為楓樹坑在地農戶建造一座示範型生態廁所。

在楓樹坑體會難得的實構經驗
參與此計畫的建築系年級林家伃表示,楓樹坑生態廁所為一次難得的1:1實構經驗;豐富對於建築術語的了解,認知到圖面和實際比例的差距,然而從一開始的口述到最後實際開工,基礎的地基開挖、放水線、砌磚,細節由小至大缺一不可;從實際摸索中成長,快速了解到課堂一知半解的建築術語,跳脫想像貼近實際;體會建築建構的不易及開挖時對於大自然生態的侵害,重視虛實間轉換的種種細節。

融入原民特色圖騰  孩童環抱進空間
建築系大三曾沁雅同學分享心得,當知道有這個社會責任計畫的時候,我們都相當興奮,因為這真的是一個相當好的機會,除了讓我們發揮所學,也能藉這個機會回饋社會;但一開始,我們就遇到了問題,因為奎輝國小基地的限制,再加上經費不充裕,必須在有限的環境及經費下設計出最適合奎輝國小小朋友的書屋;首先的想法是,讓小朋友能夠體驗到特別的空間感受,再來想的是如何加入一些綠化的元素。

在整個設計中,我們將泰雅族極具特色的菱形紋路融合進去,結合當地豐富的竹林資源再加上黑、白、紅的元素,創造出屬於奎輝國小的獨特學習角;整個設計的外觀也結合泰雅婦女紋面的意象,進入這裡的孩童像是被邀請、環抱進這個空間,也傳達了我們希望小朋友都能在這個書屋,有愉快又安全的戶外學習空間經驗。

融入各種想像的學習角
整個空間的外部舖面上,我們邀請小朋友們加入畫布、編織的設計,在三角型的布上畫出對這個學習角的各種想像,空間中也帶入綠意,竹筒當作垂直的綠化,用圍籬跟吊掛的方式,讓空間氛圍更加有趣。

施工時,我們遇到了許多挑戰,一些無法事先掌握的基地限制,這些突發狀況使我們必須在不影響結構安全為前提下,現場調整一些細部施工方法;好在國小內也有一班做土水的工班在施工,老闆人很好,知道我們工具不足,借給我們他自己的一些電動工具,也到處打電話幫我們解決問題;而在整個施作的過程中,也讓我們體認到更多在書本上實際操作的部分,是非常難得的機會,接下來持續施工的過程,我們也非常努力盡可能的準備和做到最好,也希望接下來過程能夠更加順利圓滿。

高山上建築課延伸偏鄉和農村
李芝瑜主任表示,奎輝國小工作坊從人文面向思索,與生態保育永續建築的觀念,設置具有特色的原民教育、推廣展覽與創生的場所空間,帶動文化的、生態的、知性的部落生活體驗;「楓樹坑計畫」,需要面對真實業主需求,提供積極的設計意見的回饋,並須在3周間完成由基礎、鋼構架、木組架,以及雨淋版式建築物體,透過學生身體的直接參與,很快的理解建築建造基本原理及知識,開啟了學校與社區間信任。

銘傳建築系自2012年開始致力推動高山上的建築課,至今已延伸到任何偏鄉或在地農村的地區,所提供的價值不僅只是對學生實構建築教育的實際操作訓練或溝通力的培育,其更重要的是,大學與大學生對於社會設計上的一種責任心;每年建築系師生參與不少社區營造、社區創生、城鄉環境改造的社會設計責任計畫,成效顯著。




中華海峽傳媒 #銘傳 實構建築教育 銘傳高山上的建築課蓋書屋×生態廁所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