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吳忠謙/臺南報導】夏日陽光灑落在競豔的蓮花瓣上,隨著迎風起伏的荷葉,波浪閃爍起舞,讓蓮鄉洋溢著迷濛的青春朝氣!6月7日約你一起來白河健走、聽音樂、逛市集、看比賽,順便體驗一下農村生活,一系列的活動讓你漫遊白河,幸福蓮蓮喔!當天還有健走活動。(照片引用白河蓮花季活動官網)
清明過後,層層疊疊的蓮葉叢,伸出朵朵嬌豔的花仙子相互比美,蓮花村中洋溢著蓮花芬芳氣息;仲夏之夜,涼風送爽,古樸的三合院舊宅前,溫馨的天倫之樂、鄉間閒逸溫情,與恣意飄送的花香交互瀰漫,更覺詩意篇篇!清代曹寅詠荷詩:『一片秋雲一點霞,十分荷葉香滿家』,詩中所寫的意境,正是最好的寫照。
由定植後2至3個月即可進入蓮子採收季,因此,經過最浪漫的青綠與嬌紅風光後,每年6月至9月為蓮子採收旺季;花瓣一片片隨風飄落水面上,正是造就蓮蓬之中的蓮子渾圓長成,花謝後20天蓮子,即達成熟採收階段。
蓮農不辭燠熱與蓮梗硬刺的刮傷,下田採摘成熟的蓮蓬,再由老人家及婦人、小孩分工石作,以湯匙將蓮蓬中的蓮子剝出來(俗稱黑粒),再以傳統的蓮子刮痕刀工具,
在蓮子的硬殼劃芔一道刀痕,就是『劃痕』,以方便將硬殼剝下,所使用的力道,必須恰到好處,否則一旦刮破殼而直達蓮子,將會傷了蓮肉,而使得蓮子色澤變黑。
『劃痕』之後,接著是『去殼』步驟,就是將已經劃痕的蓮子外殼去除,不要小看這個蓮子外殼,它可是可以保護蓮子,不受外力損毀,據悉,曾有一顆數千年前的蓮子被發現後,重新栽種,蓮子仍舊得以繼續生長,顯見其保護力絕佳。
去殼後,一顆顆白晰的蓮子好不可愛,緊接著仍須再剝下蓮子表皮的薄膜,就是『脫膜』,不要以為這是簡單的事,脫膜必須懂得要領,要從蓮子尖凸的一端開始下手,
二只掐住薄膜後,對不要使力過大,而是由另一手慢慢翻轉蓮子,薄膜就會一圈圈地剝下來,不過通常長粒蓮子脫膜較簡單,而圓粒蓮子的薄膜較易斷裂,因此較費功夫。
脫膜後,則仍有一道『通心』過程才算大功告成,也就是必須再以鑽子,將奇苦無比的蓮心通出來才能食用,同樣地鑽子也是必須自尖凸的一
端插入,才能成功地將蓮心完整清除,由於蓮心奇苦無比,但卻有退火功效,因此農民均會將所通出來的蓮心收集起來,曬乾食用或是販售,也是另一項收入,只是重量實在太輕,根本談不上經濟價值。
供採收蓮子用的見蓮品種,平均1公頃之收穫量為2000至3000公斤,另外,若供中藥用及乾燥用蓮子,需等到蓮蓬中的種實變黑,外殼應時才陸續採收,剝出蓮子經日曬約一星期,即可貯放做為中藥用。
2015年6月7日星期日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