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3年8月22日星期二

痛風發作疼到無法行動 早發現早治療可避險

【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痛風,是尿酸結晶沈積在關節、滑囊液、軟組織或其它組織疾病。高雄榮民總醫院臺南分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郝立智表示,臨床表現包括反覆急性痛風、慢性痛風關節炎、腎結石或腎病變等,患者會有高尿酸血症,但有高尿酸血症病人不一定有痛風發作;臨床上將尿酸濃度大於7.0 mg/dl定義為高尿酸血症,85~90%病人是因尿酸排除能力下降所造成,體內水份過少是常見原因,長期使用利尿劑者是危險族群;另10~15%是因體內尿酸過多造成,可能與嘌呤合成異常、ATP代謝異常或細胞凋亡速度變快有關;原發性高尿酸血症與性別、年齡或遺傳基因有關,而次發性高尿酸血症則與服用藥品、疾病或毒素有關,痛風盛行率,男性及女性分別為8.4%及3.0%。

痛風病程主要分為四期: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關節炎、不發作間歇期及慢性痛風石關節炎,降尿酸藥物依作用機轉分為三類:抑制尿酸合成藥物。增加尿酸排除藥物、尿酸分解。

榮總臺南分院舉例說明,過去曾有一位62歲男性,因為左腳疼痛來就診,患者腳部紅腫,無法承受重物,他過去有類似的發作,曾涉及右腳大腳趾和右手肘,服用止痛藥後症狀得到緩解;他同時有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和中度慢性腎病變,前往高榮臺南分院體檢發現左側第一蹠趾關節溫熱發紅,極其觸痛,他的兩個肘部都有疑似痛風石的結節;此62歲患者有痛風特徵,經由抽吸第一蹠趾關節或疑似痛風石,在偏光顯微鏡下顯示單鈉尿酸鹽晶體來確診,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郝立智仔細詢問病史對於照護其它病症和藥物治療很重要。

郝立智醫師說明,為減輕突發症狀,使用低劑量秋水仙素(每天≤1.8 mg,總共7至10天)或關節內注射糖皮質激素;由於合併症(糖尿病和中度慢性腎病變)關係,應避免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和全身性糖皮質激素;在達到血清尿酸目標並且至少1個月內沒有發作後,可停止使用抗發炎預防,並對患者進行生活方式和飲食介入教育,包括嚴格減少富含普林(purine)肉類、海鮮、啤酒等食物攝取,並遠離含果糖飲料,應維持標準體重且每日有適當水分補充,多食用蔬果類、豆製品及乳製品、不過度疲勞及過度運動或熬夜或突然大吃大喝,尤其在日常飲食中避免海鮮、內臟、動物脂肪等高普林食物,及酒類、含果糖手搖飲料並且應該按時吃藥、規律運動;重點在關注易引起痛風發作的因素以及降尿酸治療,若未積極治療後果,可能病人腎功能惡化,甚至需要洗腎;此病患在經過上述治療和衛教後,目前復原狀況良好,已有3年痛風未再發作,腎功能和血清尿酸值也保持穩定。

目前健保已給付能有效控制病情之多種藥物。郝醫師呼籲,良好服藥配合度也是重點之一,藥物及飲食習慣調整可有效降低痛風所帶來身體不適及病人生活品質提升。(高雄榮民總醫院臺南分院提供/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方能避免延誤並獲最佳治療)



中華鱻傳媒 痛風發作疼到無法行動 早發現早治療可避險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