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眨眼、甩頭、抖動肩膀,原來是妥瑞氏症求救訊號!奇美醫院提醒,妥瑞氏症越壓抑恐越嚴重,應及早就醫解決孩童困擾。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郭思辰表示,妥瑞氏症常被誤診為氣喘、眼睛過敏或呼吸道症候群等,目前診斷主要是藉由詳細的病史及臨床症狀來判斷,無法經由特定檢查確定;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妥瑞氏症必須符合以下條件:(1)病程中曾出現多樣動作型抽動及一種或多樣聲語型抽動,(2)抽動頻率時好時壞,時間已持續1年以上,(3)症狀在18歲以前出現,(4)不是因為物質(如古柯鹼)使用之生理效應或其它疾病(如亨丁頓舞蹈症、病毒後腦炎)所造成。
眨眼甩頭抖動肩膀竟是妥瑞氏症求救訊號!奇美醫:越壓抑恐越嚴重 及早就醫解決孩童困擾
妥瑞氏症抽動影響日常生活及上學,治療後明顯進步,重拾自信
案例:8歲男童小華(化名)是健康活潑孩子,但從半年前開始,就陸陸續續地出現眨眼、甩頭、抖動肩膀的表現,媽媽提到弟弟感冒很久都好不了,因為常聽到他在清喉嚨清痰聲;老師也跟媽媽反映男童上課一直發出聲音和亂動,影響學習。媽媽表示:「一開始帶去診所看診時,被診斷是過敏,但吃藥一段時間後也不見好轉,孩子症狀時好時壞,他困擾,我們家長也很擔心。」後來決定帶小華到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郭思辰門診求診,郭醫師詳細檢查後鑑別診斷為「妥瑞氏症」,經過藥物治療並給予相關衛教,症狀獲得改善,老師也稱讚進步很多,讓小華開心不已,學習狀況也越來越進步。
妥瑞氏症不是抽筋或過敏,症狀常在青春期達到高峰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郭思辰指出,妥瑞氏症是一種抽動症候群,為神經發展性疾病,而非精神疾病,成因可能源自於兒童期發育之大腦基底核多巴胺的高反應性;症狀包含不自主聲音(清喉嚨、尖叫聲及吸鼻子等)和不自主動作(重覆性的眨眼、甩頭、聳肩、揉搓鼻子、做鬼臉等),嚴重時可能會出現穢語、肢體大幅度擺動情形。
郭思辰醫師說明,好發年齡通常在5至6歲,10至12歲症狀較為嚴重;青春期後約有1/3的病人抽動症狀會自然消失,1/3的病人症狀會逐漸緩解,剩餘1/3的病人症狀會持續到成人;男性比例比女性高約3至4倍,不過,大多數的病人生長及發育史與一般人並無差異,臨床上除抽動表現外,其他神經學檢查大都正常。
妥瑞氏症需要理解及陪伴,適時就醫,給予孩童適當治療幫助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郭思辰說明,大部分病人並不需要治療,但需要對妥瑞氏症有正確觀念與對病童有更多理解,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妥瑞氏症的症狀時好時壞,也會因某些因素加重症狀表現,如:使用3C產品時(看電視、打遊戲等)、被告知不要動時、生病、睡眠不足、過度疲累、季節變化、負面情緒及吃到含有咖啡因食物(甜食、巧克力)…等;而當小朋友症狀已出現嚴重不適而影響到日常生活,或是抽動症狀頻繁到會影響人際關係、學校生活時,應儘速至小兒神經科醫師的門診就醫,以得到正確的評估與治療。
郭思辰醫師指出,目前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行為療法(認知訓練、對抗反應訓練、社會支持)。而妥瑞症病人有80%以上會伴隨有如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症、強迫症、憂鬱、自我傷害的行為及睡眠異常等共病,因此必須持續觀察並告知醫師相關情況,必要時應積極接受治療,才能得到有效幫助。
孩子不是愛搗蛋,理解陪伴他們,家人和老師是最重要幫手!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郭思辰表示,妥瑞氏症抽動不是壞習慣,也不是常被誤認心理疾病或精神病,更不是調皮搗蛋、故意要引人注目行為;抽動一旦發作就很難壓抑下去,因此不建議刻意去制止這些不自主動作或聲音;強行制止只會讓病人更緊張、不自在,進而使症狀變得更明顯,而孩子也容易因此在學校及日常生活感到壓力及委屈。
郭思辰醫師進一步表示,因此,對疾病有正確了解及日常照護和陪伴特別重要,建議以鼓勵取代責備,減緩孩子焦慮與壓力;培養孩子興趣、遠離3C產品;適度運動也有助於緩解症狀;最重要的是家人、老師與同儕陪伴,給予包容尊重,對病童自信心及社交能力有正面效果,才能讓孩子恢復笑容及自信。
分類:健康醫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