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3年7月11日星期二

成大科技藝術畢業聯展-吞噬Live/life:生命的多重視角 轉譯繽紛生命樣貌

【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歷經疫情,人們擁有許多凝視周圍、審視自身機會,能從頭思考生命模樣,細數型塑每個生命無數瞬間,並想像未來變化?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科技藝術碩士學位學程以此為核心,舉辦《吞噬 Live/life:生命的多重視角》畢業展,7月8日至7月15日在成大光復校區藝術中心展出;本屆7位畢業生透過豐富內容及多元形式科技藝術體驗與成果,向觀眾們傳達各自對不同生命樣態觀察與體悟,並闡述作品起源、過程與反思,及身為藝術家面對創作模糊未知與清澈明朗、自我突破與成長茁壯每一瞬間。

科藝學程團隊組成豐富性,造就了創作成果多樣化;成員們來自視覺藝術、擴增實境、遊戲設計、插畫創作、動畫影音、程式創作及空間規劃等專業背景,創作媒材更是不受傳統藝術表現手法限制。

本展覽係由吳彥嶔、何芸瑄、陳品淳、吳思瑩、梁懷萱、張瀞元、張琬旖 7 名畢業生組成聯展,並站在不同的視角審視生活與周遭,透過觀察角度不同而發掘出不一樣的生命體元素與樣貌,包含:實境體驗、微觀植物、人體姿態互動、聲音與色彩、在地文化轉譯、故事新創等主題,進而以開創性思維創作出7組截然不同藝術作品。

吳彥嶔作品《Multiverse》以藝術家與人工智慧結合展場空間,將實體展場過渡到虛擬展場,並以擴增實境體驗者所產生的人流軌跡,延伸展場呈現多層次創作,與觀者共同創作一個可累積性藝術作品。

何芸瑄作品《瓊瑪 INNER Matsu 3.0》使用 Touchdesigner 渲染投影,將馬祖植物元素融入新科技藝術型態,以瓊麻視角進行詮釋,帶領觀者進入一場對於身份認同、視覺色彩渲染夢境;陳品淳作品《島嶼幻象》以空間、行為、情感3個相互牽引因素作為主要創作策略,並透過現地參訪獲得之素材進行空間再現及轉譯之模型建構,呈現出馬祖內在印象及外在感知結合下:「島嶼幻象」場景,重構觀者舞者與舞台情境之對話。

吳思瑩作品《迷霧之境》以數位技術 mov.i.print 創作出「邊界模糊,圖案交融、動態隨機」的濃霧效果。《舞動山水》由扎實的田調開始,透過師生舞動肢體,共創出專屬臺南在地小學百年歷史山水畫;梁懷萱作品《浪之歌》透過程式撰寫,使用「流場」(flow field)算法生成隨機流線圖層,創造流線間互相擠壓、匯聚與分流的效果,展現海浪拍打岩壁、兩方勢力衝突、詭譎對話氛圍。

張瀞元的作品《漫視》作品以32組動力裝置組成,藉由感測器與觀眾的互動裝置呈現出宛如海洋上下浮動的景象,如同作者因為自身高敏感特質而容易受微小事物觸動情感;張琬旖作品《聲色域》基於聯覺反應與心理療癒之創作作品,「域」即表達一種安全且舒適的空間領域,也有諧音「癒」概念,探討人體在穩定、富有節奏性聲音中,感受到身心靈療癒效果。

規劃與設計學院陳建旭院長表示:成大科技藝術是一個跨領域碩士學位學程,集結規劃設計學院全院之師資,以跨領域整合課程及研究資源,發展出一個具有實驗性創新領域;我們鼓勵學生將設計理念進行落實,最特別的是,除了作品製作與創作論文產出,還有畢業製作展覽策畫,旨在透過學校資源,全方位地培養學生從研究、創作到策展能力,支持有志在科技藝術領域發展多樣人才培育。








中華鱻傳媒 成大科技藝術畢業聯展-吞噬Live/life:生命的多重視角 轉譯繽紛生命樣貌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