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嘉義報導】獨居74歲陳先生看到地下電台及電視台推銷黑藥丸,標榜強身健骨,可治病還能保養,陳先生信以為真,長期購買服用這種來路不明中藥已近10年多年,最近覺得身體每下愈況,出現喘氣、水腫症狀,在鄰居建議下至醫院抽血驗尿檢查,發現尿素氮和肌酸酐值偏高,已出現腎病變現象,差一點就要洗腎,後來經醫院西醫及中醫開立藥物搭配治療、並改善用藥及生活習慣、也全面停用黑藥丸,幾個月後腎功能數值恢復正常。
臺中榮總嘉灣分院傳統醫學科中醫師唐佑任表示,臺灣腎臟病及洗腎患者眾多,除常見因高血壓或血糖控制不良造成外,「濫用藥物」也是國人常見致病因子,尤其是中草藥屢被質疑是導致慢性腎臟病原因;目前醫界發現常被用於快速減肥的馬兜鈴酸與腎小管腎病變有關,我國醫界也呼籲禁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例如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但是也讓部分民眾對中醫及中藥材治療望而卻步,埋沒中藥材對慢性腎臟病治療好處。
唐醫師說明,「是藥三分毒,藥毒猛於虎」,中藥帶有「偏性」,在人體生病時氣血陰陽偏盛或衰,此時若能正確使用藥物偏性來治療疾病,譬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可使人體氣血陰陽恢復平衡,症狀一旦改善則「中病即止」,若長期不正確使用,反而會讓藥物偏性影響人體正常機能,所以有問題的是使用者錯誤用藥,而非藥物本身偏性;以中醫觀點而言,腎臟疾病是由於陰陽互根,腎虛虧損,日久殃及其他臟腑,形成虛實互見、陰陽失調、寒熱錯雜的病機,所以中醫治療滋腎陰也會兼顧腎陽,故宜善用藥物的「偏性」,選用溫而不燥烈中藥,採「通腑瀉濁,使毒邪等代謝廢物不滯留於體內」、「清熱解毒,袪濕化痰」、「活血化瘀,調暢腎絡」及「補脾益腎,扶助正氣」手法,讓腎臟病患者獲得治療。
嘉灣榮院唐醫師進一步補充,臨床研究指出,慢性腎臟病或末期腎臟病患者除常規西藥治療,搭配黃耆類中藥處方,可改善蛋白尿持度;糖尿病腎病變患者併服抗發炎、抗氧化作用的六味地黃丸,可緩解降血糖藥物副作用;腎陽虛證型的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濟生腎氣丸不僅可改善糖化血色素值,也能改善臨床症狀及提升生活品質。
唐醫師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在接受一般西醫照護,再加上合格中醫師治療,可降低惡化成腎臟衰竭風險,並能降低死亡率,呼籲民眾服用中藥,一定要找合格專業中醫師,勿購買或聽信友人服用來路不明草藥,以免對腎臟造成莫名不可逆傷害,若有相關疑問,務必至傳統醫學科就診,獲取專業評估並對症下藥,才能獲得有效而不傷身治療。
分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