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60多歲張女士,罹患唾液腺惡性腫瘤,耳鼻喉科醫師幫她進行手術切除病灶,然而因為腫瘤位置靠近顏面神經,手術後左側臉頰法令紋消失,左邊嘴角無力,刷牙漱口時水會從左側口角溢出,造成生活上的不便;於是張女士來到衛福部臺南醫院中醫科門診,中醫師安排了針灸治療;2週後,漏水的狀況就明顯改善,1個月後兩側臉部的外觀已無明顯差異;生活品質改善後,張女士更有信心進行後續的放射線治療。
福部臺南醫院中醫科副主任兼主治醫師謝淑鳳表示,放射線治療(俗稱放療或電療)是以高能量的輻射破壞癌症細胞,但同時對於旁邊的皮膚、肌肉、神經組織等也會有所傷害;進行放射線治療期間,中醫持續提供輔助,採用養陰清熱的中藥預防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並於針灸選穴時避開皮膚紅熱的地方;放射線治療結束後幾週,部分皮膚及肌肉開始變得僵硬,針灸一方面可以增加唾液分泌,改善吞嚥;亦可針對緊繃的組織進行淺層而輕度的刺激,改善硬化情況;如今,張女士的療程已順利結束。
很多人知道顏面神經麻痺搭配針灸能縮短病程,但是手術引起的顏面神經功能異常也可以針灸卻鮮為人知;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中醫科協助過許多這類的病人,除了口腔癌、舌癌、唾液腺癌等惡性腫瘤,也有一些是良性腫瘤;起初是病友間口耳相傳,後來也有手術主刀醫師會主動轉介。
針灸一方面可以刺激面部表情肌肉,避免肌肉萎縮,也是在等待神經修復期間極重要的﹔另一方面,配合電針刺激也可以加速神經修復;此外,癌友常見的失眠、口乾也可以透過針灸來改善;根據病人狀況調整針灸位置,眼皮下垂可以選用陽白、絲竹空;法令紋消失可用迎香、顴髎;口角下垂可用地倉、頰車;唾液減少再搭配下關、廉泉;其他如失眠,增加於百會穴施針,情緒低落用太衝穴;除了局部穴位,補氣的足三里穴也很重要。
謝淑鳳醫師表示,根據統計,所有罹患癌症並辭去工作者,頭頸癌病人是比例最高的;其中一大部分原因是對自己的外觀失去信心;臨床上也不乏因為外觀而減少社交活動的癌症病人,此時我們都會鼓勵病人,經歷了這些診斷治療的過程,要看待自己為英勇的抗癌鬥士;遇到癌友請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若是自己的親友,可以加以提醒,很多後遺症可以透過針灸或中藥改善,千萬不要害怕或放棄治療。
謝淑鳳醫師,現任衛福部臺南醫院中醫科副主任兼主治醫師、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調理保健技術系講師、臺南市中醫師公會監事;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學士,經歷: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科及養生中心主治醫師;專長學科:皮膚科、婦科、五官科。(圖由衛福部臺南醫院提供)
分類:健康醫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