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1年5月29日星期六

標識三棘鱟放流 水試所:參與紀錄調查資源評估

【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金門縣水產試驗所長期進行鱟的生態保育繁殖,從事鱟培育與放流工作已顯見成就,實屬不易!該所於昨(28)日假金城鎮翟山近海海域投放32尾標識成年鱟,接續今年3月24日於同位置投放10對成年鱟標識放流,此批標識的成年鱟,已於體內植入晶片條碼並於劍尾部位以熱縮膜包覆,同時記錄每尾體重及頭胸甲寬,利用再補獲方式調查移動路徑、棲息地及評估鱟的族群數量。

鱟為海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其與早已滅絕的三葉蟲是近親,在4億多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出現與2億年前演化為現今型式,有「灘地上活化石」之稱,由於外型像鋼盔,且雌雄成對接岸出現,故有「鋼盔魚」、「馬蹄蟹」、「鴛鴦魚」、「夫妻魚」之稱。

中華鱟又名三棘鱟、小海鱟或東方鱟,是全世界4種鱟之一。水試所指出,此批放流的三棘鱟成鱟,劍尾部位施打標式顏色為「藍色及綠色」的熱縮膜標籤,如有在地漁民海上作業誤捕,請協助回報捕獲資訊通知水試所(電話:082-326408),協助瞭解放流成年鱟的生長情形及洄游範圍;同時包含去年放流一批劍尾部位施打標式顏色為「藍色及黃色」塑膠標籤的成年鱟如有捕獲亦可通報,藉由這些資訊的蒐集,有助於未來科學化放流的發展、以提高放流的效益;有海上作業捕獲標示放流三棘鱟成鱟者,水試所以優惠價格收購,後續用於繁殖鱟苗及推廣環境教育等。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說明,「鱟」(拼音hòu;注音ㄏㄡˋ;學名Limulidae),又名「馬蹄蟹」、「夫妻魚」,被譽為活化石,現存的鱟種類僅存3屬4種。..,分布在美洲和亞洲部分沿海中,中國長江口以南東、南海沿岸、廣西沿海、金門沿海、澎湖沿海等地有它們的身影,鱟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大都進化或者滅絕,而鱟從4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樣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每當春夏季鱟的繁殖季節,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隻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故鱟享「海底鴛鴦」之美稱。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指出,鱟魚在千多年前已有記載。唐劉恂在其嶺表錄異中寫道:「鱟魚,其殼瑩淨滑如青瓷碗,鏊(注音:ㄠˊ)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青黑色;腹兩傍為六腳,有尾長尺餘,三棱如棕莖,雌常負雄而行。捕者必雙得之,若摘去雄者,雌者即自止背負之方行。腹中有子如綠豆,南人取之,碎其肉腳,和以為醬,食之。尾中有珠,如慄色黃。雌者小,置水中,即雄者浮,雌者沉。」

「鱟」曾廣泛分布於臺灣西部海岸,因棲地環境的變遷,鱟在台灣本島幾乎已經絕跡,僅剩金門與澎湖在野外還能發現其蹤跡,特別是金門,位處九龍江口,河海交界水域營養鹽豐富,成為許多海洋生物的優良孵育場所,擁有豐富海洋生物資源,尤其是西、北海域潮間帶棲地,更是鱟在金門的優良生長繁殖場所。

鱟是金門的代表生物之一,金門縣水試所10多年來,在復育及棲地管理上不遺餘力,除每年人工培苗20萬尾左右,進行放流外,更調查潮間帶稚鱟數量,以及鱟所攝食之餌料生物分佈狀況,協助金門縣政府清除危害鱟生存的互花米草、廢棄漁網等等相關工作。

鱟為地區特有海洋最大型底棲性甲殼類動物,也是地區發展生態旅遊要角之一,「生態」在金門觀光資源裡舉足輕重,而鱟在金門的生態上更是環境良好重要指標,為豐富其資源量、彌補自然生產力不足,縣政府與水試所在稚鱟繁殖、成鱟保育、海洋環境教育持續努力,並定期進行潮間帶稚鱟分佈與族群量調查及長期追蹤監測掌握族群動態,鱟能在金門繼續守候,讓金門生態永續發展。(照片由金門縣水試所提供)

「鱟」民間俚語
1、拾得鱟:
形容運氣佳,買到便宜貨,或遇到便宜事。
2、掠鱟:
一對對公母的鱟稱為鴛鴦魚,但人們卻把女人「討客兄」或男人找「細姨」而在「相好」時,被人撞見稱之為「鱟」;掠是捉的意思,頗有捉姦的味道。
3、捉鱟公衰三冬,捉鱟母衰一斗久:
成年的鱟,無論是在水裡游行,或在海灘爬行,都是母鱟背著公鱟,漁民如果捉到鱟,一定是捉一對的,如果讓牠跑了1隻,捉到的這1隻就必須放走。
4、捉孤鱟,衰到老:
捉孤鱟,衰到老;意思是說捉單獨一隻的鱟,一定會倒楣一輩子,因為鱟夫妻非常恩愛,你捉了1隻,另1隻會孤單寂寞,同時警惕世人,拆散他人姻緣,會倒楣一輩子。
5、好好鱟,剎到屎若流:
剎鱟是一門大學問,不懂訣竅者,往往會把牠剎得一團糟,比喻技術不純熟,把一件美好的事,給搞得面目全非。





中華鱻傳媒 標識三棘鱟放流 水試所:參與紀錄調查資源評估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