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3月24日是德國柯霍博士(Dr.Robert Koch)發現結核菌的日子,因此世界衛生組織便將此日訂為「世界結核病日」;結核病是由結核菌感染所引起,是一種全球性的慢性傳染病,在臺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老年人發生率比年輕人高。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目前109年截至2月底,全台約有1,499個通報個案,其中臺南市有110個,為六都最低,且結核病確診個案數也已由94年1,320人下降至108年的653人,本市公共衛生政策介入有卓越成效。
肺結核主要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當結核病人在打噴嚏、咳嗽、吐痰時,噴出的微細飛沫漂浮於空氣中,健康的人若吸入,就可能有被傳染之虞;在初感染時,只有5%的人在感染後發病成為結核病患,大約95%的人會因自身的免疫力未發病,但終身都有發病的潛在風險,待免疫力低時或年紀漸長便可能會發病。衛生局表示,結核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或延誤治療,目前可以使用簡易評估量表「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也就是若有咳嗽2週、有痰、胸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等症狀時,就建議去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目前結核病主要依賴定期做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一旦罹患結核病,必須勇於接受治療並遵循醫師指示規則服藥,同時配合衛生單位執行「都治計畫」(DOTS),我們將派遣都治關懷員到點,落實「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吃完再走」3步驟,持續按時服藥6至9個月,即能有效治癒結核病,且發病個案只要遵照醫師的囑咐,持續服藥兩周後,傳染能力便大幅的下降。抗結核藥物療程長,許多病人往往會因各種因素中斷治療,而導致疾病惡化,甚至產生抗藥性,演變成無藥物可供治療。
衛生局呼籲並強調,在面對結核病患時,我們應以陪伴取代冷眼、以接納代替歧視,不吝惜付出關心與支持,共同保護與支持病患,就如我們結核病的雙綠絲帶徽章象徵:「關愛病人、疼惜自己」;結合你我一起努力,使臺南市能達成國家政策中的2035終止結核願景,成為無核家園。(于郁金攝/本報資料庫/圖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分類:健康醫療
標籤: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肺結核,
中華海峽傳媒
#324世界結核病日
#衛生局
#七分篩檢法
324世界結核病日 衛生局提供「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
肺結核主要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當結核病人在打噴嚏、咳嗽、吐痰時,噴出的微細飛沫漂浮於空氣中,健康的人若吸入,就可能有被傳染之虞;在初感染時,只有5%的人在感染後發病成為結核病患,大約95%的人會因自身的免疫力未發病,但終身都有發病的潛在風險,待免疫力低時或年紀漸長便可能會發病。衛生局表示,結核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或延誤治療,目前可以使用簡易評估量表「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也就是若有咳嗽2週、有痰、胸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等症狀時,就建議去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目前結核病主要依賴定期做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一旦罹患結核病,必須勇於接受治療並遵循醫師指示規則服藥,同時配合衛生單位執行「都治計畫」(DOTS),我們將派遣都治關懷員到點,落實「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吃完再走」3步驟,持續按時服藥6至9個月,即能有效治癒結核病,且發病個案只要遵照醫師的囑咐,持續服藥兩周後,傳染能力便大幅的下降。抗結核藥物療程長,許多病人往往會因各種因素中斷治療,而導致疾病惡化,甚至產生抗藥性,演變成無藥物可供治療。
衛生局呼籲並強調,在面對結核病患時,我們應以陪伴取代冷眼、以接納代替歧視,不吝惜付出關心與支持,共同保護與支持病患,就如我們結核病的雙綠絲帶徽章象徵:「關愛病人、疼惜自己」;結合你我一起努力,使臺南市能達成國家政策中的2035終止結核願景,成為無核家園。(于郁金攝/本報資料庫/圖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分類:健康醫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