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許綾芳/郭騏樂/綜合報導】「玲瓏‧剔透─嚴國章茶壺精雕工藝巡迴展」3月25日在佛陀紀念館本館大堂開幕,藝術家嚴國章運用刻、捏、劃、塑等技法,結合雕刻工藝與製壺技術,讓一只普通的泡茶的茶壺成為具有珍藏價值、可觀賞的藝術品,展出153件作品,件件皆令人讚嘆。
「玲瓏‧剔透-嚴國章茶壺精雕工藝巡迴展」於3月25日至5月6日於佛陀紀念館本館第二展廳展出;茶無水不顯,水無「壺」不彰,無形中茶壺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藝術家嚴國章潛心專研陶藝壺雕數十年,集繪畫、雕刻、書法等傳統藝術,運用刻、捏、劃、塑等技法,將陶藝與傳統雕刻工藝結合,每件作品皆令人嘖嘖稱歎。
佛館館長如常法師代表主辦單位致詞表示,從嚴國章的作品看到壺中有大千世界、夢想和幸福,嚴國章將山川、歷史、名勝,詩詞和佛法雕刻在壺上,可說他40年的經歷都刻在上面了,每只壺都是一個大千世界;從嚴國章兒子嚴凰城為展覽布展,看到一個兒子對父親作品的恭敬和歡喜,而每一件作品都是藝術家追求夢想的堅持,也是為了完成大家的幸福。
佛館顧問張譽騰致詞表示,嚴國章不為名利,只為了那份心而創作,引述嚴國章曾說過的,當專注在作品上時,只覺得生命倏忽而過,為了1件作品,往往就1、2年過去了,創作遇到瓶頸時就念佛,愈念心頭愈清明,靈感也不斷湧現。
展出藝術家嚴國章分享,要做出作品,最重要的是那個心,並以《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詮釋他對創作的體悟和歷程,以及遇到挑戰時,如何一關一關的突破。
策展人嚴凰城說,此次巡迴展是他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為了父親的雕刻,從國中起就四處打工,家中曾經長達20年完全沒有收入,甚至賣掉田產,只為了一只「百龍壺」。嚴凰城在事業失利後,打算東山再起,但在聽從父親分析利弊得失後,開始和父親一起做陶藝,在彼此切磋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當中的知識學問和無量無邊,自此全心投入。
展覽在眾嘉賓按下開幕球後宣告正式開幕,由嚴凰城為大家導覽,此次展出作品「百龍壺」,上有100隻姿態表情不同的龍,耗時近2年,光是壺的把手就做了3個月;「千江樓景」是以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為底本,無論亭台樓閣、人物都製作得相當精細;「十二生肖」系列,有「羔羊跪乳」、「荔枝偶豬」等,採用如同燕子築巢以及堆泥的技法而成,是父子倆最新挑戰的作品,以及唯一的紫砂黑泥作品「福狗連富」等。
據悉,嚴國章生於南投縣草屯鎮,自國中畢業就開始拜師學藝,學習日本欄間花雕木刻,38歲之後,由木雕轉換「陶藝壺雕」,以罕見精刻、堆泥、鏤空與多樣品為研究,其壺雕作品曾於2003年榮獲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工藝創作優選獎,並於臺灣各地受邀展出。
茶壺雕刻作品遠比其他雕刻還要不易完成,從手拉坏製作壺身,經過修坯、合壺蓋、裝壺嘴、壺把,到完成茶壺,要等待坯體完全陰乾後,再構圖雕刻,茶壺本身的厚度有限,雕刻時很容易就刻破,要在3毫米厚度的茶壺上,雕刻出有層次的山水花鳥、亭台樓閣等圖騰,難度相當高。
雕刻完後坯體還要經過1,000多度的窯燒,在窯燒過程中,作品會受溫度影響而收縮,而從「土」轉為「陶」時,容易產生窯裂、變形,因此要燒成一件作品實屬不易,不是每件作品都可以百分之百燒成的。
此次嚴國章茶壺精雕工藝巡迴展,展出作品有選用黑泥礦石創作的「福狗連富」、「清明上河圖」、「心經」以及「百龍壺」等共153件作品展出;藝術家將臺灣獨特的雕刻工藝與製壺技術結合,創造出豐富的藝術文化及風土民情,藉此巡迴展覽來呈現,以發揚台灣工藝特色,促進民間與國際的藝文交流;希望給觀賞者感受到,一件美好的作品,本身蘊涵有它的藝術語言、能給觀賞者一種純樸熟悉的自然景象,也是作者精神、個性、內涵與創作智慧的學習。
嚴國章並在此次開幕式上,致贈茶壺「清明上河圖」,由如常法師代表接受。
2018年3月26日星期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