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5年8月19日星期二

病竇症候群暗藏心跳停搏危機 奇美醫:調理體質×適度運動×改變生活型態/影音

【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一名半百男子跑步突發暈厥,竟是病竇症候群,經中醫調整體質與生活型態,免裝人工節律器;但是,人工節律器限制多,中醫調理也有一條路可走!奇美醫院中醫部部長許堯欽博士表示,對於「病竇症候群」,許多病人一聽到就焦慮不已,尤其當醫師建議裝置人工節律器時,心中更是充滿疑問與顧慮;其實,病竇症候群除了西醫治療,中醫也是一條可考慮輔助路線,並且也有不少成功改善案例,尤其適合對人工節律器有疑慮、生活受限,或是裝置後仍有不適病人來說,透過辨證論治,針對病人體質與症狀差異,採用中藥方劑、配合藥膳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從補氣養心、溫腎助陽、調和氣血等方向著手,多管齊下改善症狀和生活品質。


病竇症候群暗藏心跳停搏危機 奇美醫:調理體質×適度運動×改變生活型態

https://youtu.be/nWMz7gXBoTs?si=J188SgBtpv3psox8

跑步突發暈厥竟是病竇症候群,經中醫調整體質與生活型態,免裝人工節律器

奇美醫院中醫部部長許堯欽博士舉案例:現年50歲葉先生,某天下班後跑步突然眩暈而昏倒,緊急送至臺南某教學醫院急診,診斷為心臟性暈厥(Syncope,cardiogenic due to sinus node dysfunction),進一步檢查為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心電圖顯示心搏過慢(HR<50beats/min),每日有多次性心搏停止(Sinus pause),最長達2.85秒;出院後,葉先生每日規則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雖然未再發作暈厥,但仍常感到眩暈、心悸、吸不到氣;回診時,心臟科建議裝置人工節律器,但葉先生有所顧慮,於是到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部長許堯欽門診求診。



院方說明,許部長辨證為心腎陽虛、氣血不足,給予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和生脈散加減,搭配藥膳並調整生活型態與運動量;治療2個月後,眩暈、心悸等臨床症狀未再發生,再次檢查心電圖也未出現心搏停止,心率從50上升到58下/分鐘,心臟科醫師評估後暫無需裝置人工節律器;目前,葉先生恢復正常生活與運動,後續追蹤已近一年,未再發作心臟不適。


病竇症候群暗藏「心跳停搏」危機,恐致暈厥突發意外

奇美醫院中醫部部長許堯欽博士指出,病竇症候群是因為心臟節律中樞「竇房結」功能退化,導致心跳過慢、停跳或快慢不均;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盛行率約0.2至0.3%;臨床症狀包括心悸、頭暈、疲倦、眩暈、突發暈厥、胸悶痛等警訊,由於初期僅有輕微不適,常被忽略,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心臟衰竭症狀。


部長許堯欽博士說明,病竇症候群心電圖常見表現為竇性心搏過緩(Sinus bradycardia)、竇性停搏(Sinus pause)、竇房傳導阻滯(Sinoatrial block),偶而會出現心律快慢交替現象;心搏過慢時,腦、心、腎等重要臟器供血不足,輕者感覺周身乏力、頭昏眼花、失眠;嚴重者可引起黑矇、突發性暈厥,表現近似腦血管疾病症狀;心搏過速時,心率可瞬間飆到每分鐘100次以上,症狀類似心絞痛、心臟衰竭或自律神經失調;由於突發性的心臟停搏常導致昏厥,一旦在爬樓梯、騎車、開車等途中發生,可能導致嚴重意外甚至喪命。


節律器並非免死金牌,手機、強磁場都是節律器「地雷」

奇美醫院中醫部部長許堯欽博士說明,對於多數有病竇症候群臨床症狀病人,心臟科醫師多建議以裝置永久性人工節律器,以穩定控制心跳、防止暈厥,降低突發心臟停搏的致命風險;不過,節律器並非「一裝就一勞永逸」,節律器需每7至10年更換電池,日常生活上也需避免靠近高磁場、強電流或讓身體震動、通電醫療器材,甚至手機也要與節律器保持距離。


奇美醫中醫部診療病竇症候群,調補氣血陰陽、7成病人獲改善

奇美醫院中醫部106年開立「心律不整特別門診」,迄今診療超過近60位病竇症候群病人,其中以中老年人佔多數(90%);多數病人以疲倦、心跳慢、血壓低、眩暈與突發暈厥為主要症狀,常因不敢裝置人工節律器而求助,也有少數是在裝置節律器後,仍有身體不適者。


奇美醫院中醫部部長許堯欽博士進一步指出,依臨床觀察,多數病竇症候群病人屬於氣血虧虛、心陽不振與腎陽虛弱體質,少部分則屬於痰熱瘀阻導致心脈不利;奇美醫院採取中醫辨證論治原則,透過補氣養心、溫腎助陽、清熱化痰逐瘀治療方式,針對不同體質進行調理;在排除嚴重器質性疾病(如重度心臟瓣膜疾病、重度心臟衰竭、尿毒症、反覆性腦中風等)病人後,治療改善率可達到7成以上;若病人能夠全力配合醫囑,在生活、飲食、運動與生活型態上進行調整,效果則更好,部分病人甚至可以不需裝置人工節律器。


調理體質×適度運動×改變生活型態 中醫有利穩定「心跳」

奇美醫院中醫部部長許堯欽博士呼籲,許多病竇症候群病人因擔心運動可能引發心律不整,而選擇避免運動;其實,只要採取緩和且漸進式的運動方式,避免過度激烈,像是快慢交替走路、太極拳、平甩功等,都能幫助維持身體機能和心臟健康。


部長許堯欽博士表示,此外,若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心悸、胸悶或輕微心律不整時,病人可試著用手指端按摩內關穴與勞宮穴2個自我保健穴道,通常3到5分鐘內可望緩解部分不適;但若按摩超過此時間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儘速就醫檢查,以確保安全;病竇症候群雖然聽起來很可怕,但只要及早發現、積極治療,並配合醫囑調整生活作息,仍有機會維持良好生活品質;中醫與西醫相輔相成,為有裝置節律器顧慮或已裝節律器後仍感不適病人,提供另一個治療選擇。(于郁金攝)

























(以下奇美醫院提供照片)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