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4年4月4日星期四

手做潤餅憶往昔 岡山榮家清明前住民應景懷舊趣

【記者于郁金/高雄報導】在民俗節慶前夕,岡山榮家各堂隊長都會指導堂隊照服同仁安排活動讓長輩共同參與,例如除夕包水餃(元寶)、元宵節做元宵、端節包粽子等等;近日清明將屆,岡山榮家育豐堂莊蕙玲堂長特別與服務團隊共同討論,利用清明節前在堂隊舉辦包潤餅團康活動,並邀請家主任、副家主任及組室主管共同親手做潤餅,為清明習俗增添懷舊回憶氛圍。

「清明」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相傳是由古代「寒食節」演變而來;「寒食節」又稱禁火節,是為了警告人民小心火燭,下令老百姓禁止生火舉炊而來,這個時候百姓得事先準備好食物,而這期間所吃冷食物,即所謂「寒食」,此後便衍生為「寒食節」;由於寒食節與清明時間相近,因此寒食活動就沿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現在已經很少聽到寒食節了,但一些習俗仍有部份保存於清明節中;由於寒食節不能生火,所以人們會用餅包覆事先準備好食材食用,也就是大家熟知潤餅;然而對於一般人而言,歷史典故習俗由來已然不是重點,民間習俗傳承多數是伴隨生活上經驗所得。

對育豐堂裡住民長輩而言,手做潤餅是生活記憶裡難以忘卻美好經驗;看白邦國大哥說著滿嘴包潤餅經驗,但實際親手捲潤餅時候,卻又是來回好幾回就是始終捲不滿意;彩筠阿姨手法就老練許多,只見些許蛋皮、香腸、豆芽菜、高麗菜絲及五花肉絲堆疊得甚是整齊,待撒上少許花生糖粉後,熟練地捲皮、捲皮兩側內壓後再順著捲,只消一下子時間,漂亮專業潤餅便圓滿完成。

午後育豐堂餐廳裡,時而見住民長輩認真地捲著潤餅,時而見長輩遊走在其中觀摩他人手做潤餅,總是不管是自己手捲潤餅,或是分享他人成果,這個午後育豐堂裡充滿著手做潤餅的清明習俗氛圍。

根據維基百科「潤餅」資料指出,潤餅,又稱薄餅卷、嫩餅菜,是春捲的一種,用春捲皮鋪上一層糖粉和花生粉後加上各式各樣菜和肉捲好後無須油炸直接食用;潤餅作為閩南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流行於閩南、潮汕、臺灣、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其;越南春卷在形式上也比較類似於潤餅..;臺閩地區一帶的家庭於尾牙、春節以及寒食、清明時,會以潤餅皮來祭祖,之後家族成員圍據一桌,食用者挑選自己喜愛菜色加上花生粉與砂糖和海苔以潤餅皮包裹後食用,是閩南和台灣清明聚會的重要飲食;泉州各區域主要在清明期間食用潤餅,作為祭拜祖先之前家庭聚會的一種常見食品;臺灣北部地區家庭除了清明吃潤餅(泉州三邑做法)外,也會在農曆年前時段包潤餅(同安做法)又稱之為「家庭尾牙」,廈門同安則在上巳節食用;臺灣中南部地區(泉州三邑做法)則是在清明期間,而潤餅更成為臺灣街頭特色小吃。

榮家家主任李文國表示,利用節慶習俗規劃一些團康活動,除了營造過節氣氛外,也讓住民長輩彼此間聯絡情誼,就如同在自個家裡與左鄰右舍互動般地感受,那麼地自然親切一點也不陌生,這就是岡榮積極為長輩營造居家生活環境。




中華鱻傳媒 手做潤餅憶往昔 岡山榮家清明前住民應景懷舊趣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