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30歲陳小姐,婚後與夫家同住並在夫家公司上班,娘家在外縣市沒那麼方便回去;半年前她生下第1個小孩,現在已經回去上班1個多月了,上班時小孩就交給婆婆照顧,回家後再接手;老公最近覺得她看起來呆呆的,有時突然生氣,有時突然掉淚,也很疲累無法顧小孩,吃不太下,越來越瘦,因此帶她就診;門診時她認同自己最近和之前不一樣,白天工作時覺得工作上事情很多、很難靜下心處理,晚上回家覺得應該要好好陪伴小孩,但又會對小孩沒耐心,有時會有乾脆死了也好的想法。
預防產後憂鬱 家人關懷與就醫同重要
陳小姐狀況很容易會想到是產後憂鬱,但產後憂鬱又是什麼呢?衛福部臺南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倫說明,醫學上把生產相關的情緒症狀,依嚴重程度分成3個等級,分別為產後情緒低落(baby blues or postpartum blues)、周產期憂鬱症(perinatal depression)及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50~80%產婦會符合「產後情緒低落」症狀(快速的情緒變化,包含容易落淚、易怒、焦慮、失眠、沒有活力、食慾不振、覺得被擊垮了),這些典型症狀會在產後3天離開醫院回家時開始出現,而在第10天緩解;但有20~25%的產後情緒低落沒有改善,甚至變嚴重到「周產期憂鬱症」程度。
蔡佳倫醫師表示,「周產期憂鬱症」不只產後才會憂鬱,有些人在懷孕期間就遇到了憂鬱症困擾,也有些人會在產後幾個月才出現,從懷孕開始到產後1年內都可能是「周產期憂鬱症」出現的時間;約15%的產婦會出現「周產期憂鬱症」,他們除了「產後情緒低落」之外,也會有些負面的想法(如:覺得自己無法照顧好小孩、比不上別人、活得沒有意義),甚至有自殺的念頭;「周產期憂鬱症」需尋求精神科醫師評估,後續需接受心理或藥物治療,或是兩者同時介入,並且需要周遭家人和職場的支持;「周產期憂鬱症」病程會持續數週至數月,需要耐心地持續依病況而調整應對方式。
蔡佳倫醫師指出,最嚴重的「產後精神病」盛行率約0.1~0.2%,在產後數天就會出現,產婦定向感、思考方式、知覺、判斷力和衝動控制都明顯受到影響,若沒有及時處理可能出現自殺和殺嬰危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