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2年4月4日星期一

典藏金門 盧根陣分享吉仔花故事:林金豆·纏花之戀

【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從藝惟心,道法自然,「纏為法,花為道」起心净念,喜見如來,一花一世界,一線一姻緣;難得纏花工藝傳承人陳惠美老師重遊金門,由藝文工作者盧根陣在夜晚邀約於景色優雅金寧鄉「老許山莊」,來一場金門纏花「吉仔花」訪談與創作交流。盧根陣表示,開場話題,意外側記林金豆藝師一段42年前少為人知「吉仔花」相遇因緣,此「纏花之戀」因緣故事主角身世背景與情節如夢似影,「吉仔花」牽動人間一段唯美愛情,浪漫而動人心弦。

那年,令林金豆始料未及,一條纏繞的紅線牽引出其沈靜又多采人生與姻緣,回憶民國42年前1朵「吉仔花」勾動了芳滿18歲林金豆。盧根陣表示,如今的林金豆藝師眼前已是兩鬢煥白迫近70歲阿嬤級纏花藝師,惟獨不變如往赤子情懐,神韻行儀謙和,言語輕柔甜美,令人倍感親切;談及閩南文化民俗節慶必備「吉仔花」,俗稱「纏花」,流露出過往一段纏綿「纏花」故事,一切宛如早已天定的身世之緣,成為纏跨大小2金一水相隔的良緣佳偶,媲美電影中經典感人情節「纏花之戀」,至今一切癡心與無心創作,如前緣註定了林金豆與「吉仔花」今生今世不解之緣。

提起前緣,接觸吉仔花已逾40年林金豆藝師,是烈嶼鄉西方村人。林金豆藝師提及,因來自大金門后沙村過門的二嫂擁有一手「吉仔花」家傳女紅技藝,看在心裏好生羡慕,此一過門姻緣更觸動了她18歲時便迷上了吉仔花探究,由於天份與努力成就了她在工法專研與突破,而這份纏花相遇緣份,令她始料未及會為她16年後再續另一椿姻緣。

24歲林金豆由烈嶼也嫁到大金門,有「吉仔花之村」美譽「后沙村」;原來,緣於后沙村當地居民山海農業漁產為生,村裡農忙之餘戶戶都能勤於手工,精於吉仔花製作,是村內另一特殊經濟收入產業。
林金豆說,二嫂的手藝得自於家人長輩耆老相傳,緣份是如此巧合,她與吉仔花這份機緣,在自己追求纏花因緣下,自己意外地也嫁到有「吉仔花之村」之稱后沙村;此一纏花之戀,主角身世背景與情節如夢似影,「吉仔花」牽動了人間一段唯美愛情,浪漫而動人心弦。

「吉仔花」是古早金門在地傳統技藝之一,在一般婚喪喜慶中,扮演很重要角色,其又稱春仔花、繡線花、纏花、綵花等,是用繡線、鐵線、紙板等材料,用手工纏繞組合而成的裝飾花,一般常見於婚嫁吉慶場合,在婚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在傳統婚禮中,於不同身分或場合會配戴不同樣式花朵,常見有石榴、百合花、龜、鹿、鳳凰等基本樣式。

金門傳統習俗裡極具代表性「囍吉」象徵,當屬以石榴造型「纏花·吉仔花」,分有「大吉花」與「小吉花」,均因其色澤紅豔,形似桔子,取其「囍吉」之意,吉祥喜慶,其果多籽,蘊含著「多子多孫」意義;成為閩南金門一帶婚嫁迎娶、喜慶和喪禮,舊稱「彩花」;「大吉仔花」寓意花開富貴;「小吉仔花」為過年、作醮、進香、入厝、壽誕、各種喜事場合,及婦女普遍插戴於頭髮及髮髻;而另一搭配使用「春花」,有雙春和單春之分,而則以烈嶼(小金門)普遍使用。


盧根陣指出,林金豆藝師的纏花創作之路,可說是「從藝惟心,道法自然,纏為法,花為道」,喜見如來,一花一世界,一缐一姻緣」;林金豆對纏花創作,潛心向學、一路癡醉,一心專研領悟,讓她深入掌握傳統閩南文化纏花技術,在她與先生許勵宏一起在「老許山莊」培植滿庭花簇,感悟道法自然生活世界,尊師重道中體會天性與勤奮精進;時至103年與纏花工藝名師陳惠美老師在朱子祠授課相遇與鼓勵指導下,再次獲得玉蘭、梅花、百合、蝴蝶花4種纏花工法,而啟發了其更豐富多面性創作觀念。

根據文化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灣工藝季刊第51期」曾敘述陳惠美—纏花工藝大師乙文:
1、「纏花」又稱為「春仔花」,是一項歷史相當悠久的臺灣民間特殊手工藝;它是一種使用絲線纏繞而成的工藝,結合了剪紙、編織和刺繡的技術,陳惠美說:「只要是從纏花基本型—半唇型開始的工藝創作,就可以稱為纏花工藝。」過往常見的成品多為3公分大小的紅花,其創作工序包含了剪紙、捻盤線絲與組合塑型等,需要極大的耐心與縝密的細心,往往一個小工藝品裡面就有12種技法與15種零件,可見其工藝的複雜程度。
2、客家稱其工藝為「纏花」,閩南則稱為「春仔花」,其實是一樣的東西;而閩南大約都是用在結婚嫁娶時或成年禮上使用,可做為髮簪或者飾品,客家則以供花最為常見。陳惠美表示:「閩南的纏花技法比較多,但是色彩與尺寸則以客家較多。」陳惠美認為纏花成品精緻細膩,富滿表面光澤,能充分地呈現庶民生活美學,與平民生活中的生命禮俗相連結,於樸素中展現精巧美術工藝價值;然而卻隨著時代轉變及工業社會的來臨,纏花逐漸被海綿塑膠給取代,而失去了市場及商業價值,實在是好可惜。
手工「吉仔花」及雙春花是金門從古早流傳下來古文物、古習俗之一,金門鄉親於過年、作醮、進香、入厝、壽誕、各種喜事等,常見婦女將一支「吉仔花」或春花插戴在頭髮上;過年時拜拜,也會將一支「吉仔花」、雙春插在年糕上,至今仍為在地金門居民普遍使用,保有傳統「吉仔花」與「春仔花」。

根據金門縣誌記載:「吉仔花用於婚嫁迎娶、喜慶和喪禮,舊稱綵花就是大吉仔花和小吉仔花」,尤其是婚禮習俗,男方在迎娶前拜天公時,將小吉及春仔花插在牲禮或素粿上;婚禮前1日贈女方小吉仔花12對、大吉仔花及雙春花各2對,女方則將小吉仔花6對、大吉仔花1對和雙春花1對,連同嫁妝回送男方;迎娶當日婆婆將頭上的大吉,以及雙春插在新媳婦頭上,象徵「頭春尾吉」;而最獨特的是,金門喪禮也會用到吉仔花,殯禮儀式結束後,發送發粿、紅圓等,上頭插上「吉仔花」贈予出嫁的女兒、姪女、孫女等女眷,稱為「脫孝」。
盧根陣指出,漢文化用絲線纏繞紙片、輔以金屬細線彎折成花的技藝流傳已久,閩南族群叫「春仔花」,金門地區則呼之「吉仔花」,常見於婚嫁吉慶場合,例如婆婆為新媳婦「添花」象徵「頭春尾吉」,期許剛入門的媳婦善於持家理財、富足有餘,新人好頭好尾、美好圓滿。

盧根陣表示,從藝惟心,本於工法「紅為本、纏為法、花為道」纏花精神,我們再次看到林金豆藝師的專研創作,已由枝葉方寸間,開始探究更茂盛主體,掌握多元豐富展現,這是一份自我挑戰與昇華之路,「從藝惟心,起心净念,喜見如來,一花一世界,一線一姻緣」;感佩其在纏花道法上展望,更寬拓世界及其豐沛生命能量,一心為吉仔花傳承與創作,我們看見她的真心努力,也見證她18歲少女夢想成真,祝福「阿豆」老師!(照片由盧根陣提供)





















中華鱻傳媒 典藏金門 盧根陣分享吉仔花故事:林金豆·纏花之戀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