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1年5月17日星期一

給我濕地不要種電 李鎮國: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的起步

【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最近國立臺南大學附屬中學校內重要設施-農場水池(都市中濕地),正在進行結構性大面積種電,導致溼地被破壞,引起當地民眾反對聲浪。市議員李鎮國表示:民眾不應該再沉默,即使我們只是少數的開始,憑藉著我們的熱情,將這塊都會中難得溼地,透過公民參與力量,把它保留下來,把它打造成真,我們要把它留給我們的後代子孫。

李鎮國議員表示,看看這幾天進駐重機械,再對照文化資產局,對嘉南大圳特殊貢獻所敘述的:「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至接近零的地步,在世界土木界鮮有先例..」想想這是進步嗎?還是必要之惡?

據了解,國立臺南大學附屬中學本校創設於民國28年(日本昭和十四年)4月1日,原名「臺南州立臺南農業學校」,位於臺南市永康區中心,不但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交通往來四通八達,但更重要的是南大附中歷史更是串起臺南地區,甚至嘉南平原重要關鍵;雖然,歷經多次改制,但南大附中仍在校史上,清楚宣示其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責大任。
記者于郁金攝
市議員李鎮國指出,進而從歷史脈絡中知道,南大附中與八田與一之間因緣,以及大水池與嘉南大圳有著密不可分關係,相對學校的人事變遷,容易忽略了這一段重要史蹟與設施關聯;整理出相關的脈絡,發現原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早就將其列入臺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其重要性不可言喻,但卻命懸一線!

李鎮國議員表示,南大附中的木造宿舍群,在臺灣各地並非少見,甚至多數業已被修復完善,改作為觀賞或其他實際營利用途,宿舍群保留不應該是南大附中的重點,唯有一項是南大附中特有的,甚至是全國高中獨一無二設施,卻被嚴重忽略了,即便在南大附中網頁上,顯示的校園導覽圖也被忽略,那就是3座大水池(目前剩2座),而這水池形成的溼地,正是八田與一對臺灣珍貴貢獻-「嘉南大圳的第1連結」,直接攸關南大附中創校來由,這才是真正南大附中寶藏。

李鎮國議員強調,我們反觀國立臺灣大學瑠公圳水源池,又稱國立臺灣大學生態池、水生池、水源池,於2003年11月14日啟用,位於臺大農場旁,是臺大瑠公圳復原計畫第1期工程,做為該計畫的水源源頭,建造經費由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瑠公圳復育不但臺灣大學與民眾可以享受「濕地及水資源」,鄰近學校學子也能親身體驗,真正進行生態研究,是我們臺南的教材也是典範;反觀南大附中得天獨厚的擁有世界級資產,甚至是「活」的資產與珍貴濕地,且不需要像臺大農場再經過復育瑠公圳,才得以重現世人。

5月14日晚20時,大家因為關心而自主聚集20多位在地住戶,並請對歷史文化與生態環境格外關注的市議員李鎮國及永康里長魏萬順到現場討論,經由發起人歐陽立仁講述歷史緣由後,凝重氣氛中,大家一致決定開始為保護這塊溼地來努力,只希望為時不晚,要求校方先行停工,辦理公聽會,透過社區參與討論並聽取地方建議,讓公民參與力量顯現並逐漸擴散,不管透過任何管道,一傳十、十傳百,讓學校聽見地方民眾心聲,讓政府一起來珍愛這塊土地與環境共生,與居民共榮。

李鎮國議員表示,5月17日(一)上午10時30分會在永康區公所討論,將有校長、主任、區長、民意代表、里長與社區人士等,至少是個對話的開始,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的起步。(部分照片由臺南市議員李鎮國服務處/臺南市政府分別提供)




中華鱻傳媒 給我濕地不要種電 李鎮國: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的起步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