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去年金門地區降雨僅475公厘,已創下50幾年來有觀測紀錄的歷史新低,近2年有大陸引水補充,讓金門民生用水免於限水危機。楊鎮浯縣長仍要呼籲民眾:「有水當思無水之時」,一起節水惜水;也提醒水廠要居安思危,持續做好島內自有水源的開發、整備與調度工作,並提升備援備載之能力,以穩定地區供水。
因為金門近幾年久旱不雨,湖庫水位及水量持續下探,低於安全庫存,根據經濟部水利署及中央氣象局等單位的分析指出,本(110)年度之降雨量恐持續偏少,水情並不樂觀,因此適時增補大陸水源有其必要,係為未雨綢繆,以備不時之需之機制;目前金門地區13座湖庫總蓄水量約為300萬噸,在持續增補大陸水源之情況下,始保有52%之蓄水量,在突發狀況時,可立即啟動自有水源應變機制因應,包括地區13座湖庫水源、重啟目前減抽之地下水井及日產4千噸之海淡場,屆時將可滿足民生用水所需;同時水廠近2年亦爭取前瞻2.0等計畫約新台幣4億元,辦理管線聯合調度、湖庫改善與清淤、大橋附掛管線、回收水再利用等計畫,同時持續依原行政院核定執行之「金門自來水擴建計畫」及「金門地區整體供水改善綱要計畫」積極推動,期能達成供水穩定及滿足用水需求等目標。
金門自大陸引水計畫二岸三地戮力推動20餘年,經歷屆縣長陳水在、李炷烽、李沃士、陳福海等4任縣長,及時任立委之楊鎮浯縣長,期間仰賴眾多人員協助參與,歷經研究評估、調查深化、溝通商談、達成共識等階段,始完成包括兩岸簽約、海底輸水管線及受水池等設施,並於107年8月正式通水,通水迄今將屆3年,為與能將大陸水源送往淨水場處理,並配送至各家戶使用,該計畫中淨水場及後端送水管線等設施工程仍持續推動,可謂是兩岸通水的最後一哩路;今年最關鍵的洋山淨水場完成驗收之後,將正式加入供水營運,提升陸水之處理能力,同時利用109年完成之環島北路送水管線,輸送能力將可達到每日9千餘噸,有效抒解西半島地下水抽取之壓力,保育地下水資源。
日前楊鎮浯縣長特別前往洋山淨水場視察,實地瞭解淨水場試營運及驗收之進度,洋山淨水場位置坐落在金沙水庫旁,第1期設計產水量為每日供應25,000噸民生用水的淨水場,是目前島內產能最大淨水場,整體工程已於109年8月12日竣工,目前刻正辦理試營運及驗收中,未來將逐步提高東水西送的能量,降低水廠長期對地下水的倚賴;在兩岸通水前水廠每日供水約有6成來自地下水,這2年完成環北管線及淨水場之後,截至去年底地下水比例已降低至44%,預計本年度將逐步再降至20%以下的目標,大幅減輕地下水的負擔,另大陸接水後,相關淨化水質藥劑之用藥量亦大幅減少達6成,已有效改善飲用水品質。
除了大金門的供水建設之外,小金門的穩定供水計畫楊鎮浯縣長也要求水廠積極推動及維持大小金兩端海管正常運作,同時,水廠這2年也爭取中央前瞻2.0約1億餘元之全額補助,並於年初發包金門大橋附掛自來水管線工程,配合大橋之進度,預計於明年度完成全段附掛及陸上加壓站與相關管線等設施,以期建構穩定之供水及備援系統。
楊鎮浯縣長現場視察時再次強調,這2年地區降雨雖少,因有引進足夠的大陸水,讓民眾免於限水困境,惟離島水資源彌足珍貴,成本比臺灣高出數倍,呼籲鄉親也需要節約生活用水,避免水資源浪費,大家一起將節約用水融入生活中,養成省水好習慣。(照片由金門縣政府提供)
分類:地方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