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1年3月25日星期四

金門野百合復育向前進邁進 「浯百」綻放

【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金門縣林務所委託中興大學進行金門野百合復育工作,經過7年研究與育種作業,選育出一個深具經濟開發潛力品種;以「浯洲百合」為命名發想「浯百」,已開始進入增殖量產階段,後續將進行品種權申請及階段性景觀栽培作業。

林務所所長鐘立偉表示,林務所於104年7月開始進行原生野百合的復育工作,當時由金門植物園、太武山及花崗岩裸岩三大棲地,採集234顆綠熟果實,並將發芽的一萬個金門野百合小鱗莖移至金門植物園溫室栽植,由於野生野百合從種子到開花須經4-5年的時間,而且須再水分充足又排水通暢的環境才能生長,因此金門野外的族群數量始終維持在2000株左右,透過人工的方式進行保種與育種是這個計畫的主要目標;長期的復育工作需要專業的人力及經費維持,特別感謝農委會離島建設基金及林務局相關經費的長期補助,才能有階段性的成果展現。

中興大學張正教授說明,金門原生的野百合具高度的歧異性,在調查的階段找到不同色系、不同香味、不同生長表現的野百合,它的物候與金門氣候四氣變化息息相關,常因降雨不足等氣候因素造成野外族群巨大的改變;金門野百合的復育過程,總計培養出超過3萬棵的種苗,期間幸由林務所及農試所二單位的接力整合,才能完成各階段的育種工作,目前選出的「浯百」品種,具有苗期生長快速、鱗莖育成率高且碩大、開花植株葉片挺立形態佳及開花當天花被片呈現奶油黃色等特點,深具經濟發展潛力;金門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極適合球莖植物的種植與推廣,食用與藥用百合的栽培,更是建立金門另項特色農產的機會。

鐘立偉補充,今年「浯百」將以完成品種權申請為目標,並透過溫室與田間種植試驗進行擴大育種的評估,目前已在太武山山區、部分公園與部分社區進行小規模的種植試驗,預計在2年培養出一定數量的種球後才會進行推廣種植階段;另由於百合及適應金門的氣候,林務所也自培與引入不同品種百合進行景觀配置工作,今年5月鄉親即可在金門植物園、金城鎮的城鎮之心與下莊社區,看到漂亮的百合花海景觀;此外,太武山上原生的百合花數量稀少,呼籲鄉親切勿任意摘取或挖掘,共同守護金門珍貴的原生資源。

林務所就品種說明:同一物種任意2個性別適當的健康個體,都能夠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的後代;滿足以上條件的最大群體稱為物種(即是種),品種則是其性狀由單一基因型或若干基因型組合所表現(以百合來說,從同一種百合中有一部分花瓣呈現波浪狀,花瓣波浪狀則是基因型組合表現),能以至少一個性狀與任何其他植物群體區別,經指定繁殖方法下其主要性狀維持不變者。






中華鱻傳媒 金門野百合復育向前進邁進 「浯百」綻放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