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110年度金門縣植樹節活動在金沙鎮斗門社區舉行,為提高造林存活率,今年縣府首度與民間企業、NGO組織及社區合作模式,使用「水源寶育樹盆」將造林時間提早至今年1月,面積增加至12公頃,種植林木約24,200株。縣長楊鎮浯表示,造林不只是林務所的事,整合縣府團隊資源,並藉由新技術引進,才能提高整體存活率,營造更健康及多元森林林相。
楊鎮浯縣長在致詞指出,資源整合及合作相當重要,金門舉辦造林活動多年,特別感謝和泰汽車TOYOTA一車一樹計畫支持離島造林活動,並藉由慈心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所開發水源寶育盆,以及10多年來在臺灣各海岸造林累積經驗,解決海岸造林最棘手水份灌溉及風砂掩蓋問題,後續造林存活率可顯著提升;此外,更特別感謝斗門社區提供12位願意把私有土地提供作為環境綠美化的地主們,延續斗門百年來建構「風頭樹」照護鄉里的先祖遺風,精神讓人感佩。
楊鎮浯縣長指出,在109年金門歷經50年來最嚴重乾旱當下,以自來水廠再生水作為林區水份澆灌來源、環保局自製廚餘堆肥及林務所疫病木燃燒產生的生物碳改善土壤、農試所配合社區林業提供的果樹苗,甚至是金防部弟兄長年支援造林及颱風救災工作,各單位資源整合一起合作,團結的縣府團隊與才是讓金門共好關鍵。
林務所所長鐘立偉說明:在氣候變遷的環境下,離島林業的經營越顯困難;烈日、強風、少雨、土壤貧脊,相對於其他區域林面臨困境,金門海岸造林挑戰更加困難;109年首度與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導入水寶盆及海岸造林新觀念,110年將於翟山、歐厝、安東、多年、嚨口、瓊林、蓮庵里、斗門等處設置14,000個水寶盆,種下24,200棵苗木、面積達12公頃,自1月迄今,已造林60%,苗木持續健康成長,但每筆造林地至少需要3年時間撫育管理,後續仍需要同仁及其他單位的協助才能完成預期目標。
慈心基金會種樹總監程禮怡表示,金門海岸造林計畫從樹種選擇、施種時程到技術工法,整合運用了慈心十多年來在全臺各地種樹經驗;慈心基金會進入金門海岸造林現場後,首先指導水寶盆種植程序,以發揮水寶盆的最大效益;同時,憑藉過去在臺中、雲林臺西等少雨地區造林經驗,協助規劃造林時程、依風向及遮蔭程度配置適宜樹種,以抗風耐旱耐鹽的木麻黃、黃槿、楝樹和相思樹等樹種發展先驅林;加上配合防風圍籬、灌溉系統為水寶盆補水、等海岸造林配套措施,提升整體造林環境。
程禮怡指出,其中特別之處,由於水寶盆可持續對樹苗給水、緩衝風吹及穩定根部地溫功能,使金門可在冬末尚處旱季時,就開始造林,透過水寶盆的養護,當樹苗開始適應發根,就可以及時迎接金門早春的雨水,而能蓬勃發展,如此,更能提高存活率及成長速度;從2021年1月種植後,經2個月養護,不僅苗木持續健康成長,更在水寶盆周邊發現昆蟲、齧齒類等動物微生態形成。
對於種樹行動帶來公共參與效應,何斗里陳福林里長強調,斗門社區在清朝即有在村落外圍廣植「風頭樹」防風定砂的傳統,至今聚落內仍保存多棵百年老樹,感謝縣府及各單位規劃本次的活動,「種樹」是社區大事,舉全村之力熱鬧舉辦,聚落耆老跟週邊何埔國小都動員來製作紅龜粿及海蚵麵線,除了種樹人的辛勞,更希望藉由「種樹」帶動的社區文化復興態勢,讓更多人看見百年斗門特殊價值。
關於海岸造林利器「水源寶育樹盆」(水寶盆)
俗稱「水寶盆」的「水源寶育盆」,由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仁舟社會企業共同研發;構造上以東方元寶形狀為靈感,盆上蓋能將雨水或人工補水收集到盆中貯存,再以導水繩運用毛細原理導水到土中;盆體則可避免陽光直射樹苗周邊土壤、防止儲水散失、減少強風直襲及堆沙,讓樹苗有穩定水源及適宜生存環境,有效提高樹苗存活率及成長速度,加快成林速度,還能省下大量後續人力維護成本;以環保紙漿製成的水寶盆,也可在1年內自然分解,在樹苗具有較強的獨立生長能力後功成身退。
水寶盆使用教學(金門縣政府提供)
分類:消費生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