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頭頸癌是世界第6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中有4成為口腔癌;而在台灣,口腔癌患者有9成是男性,且好發於中壯年人口,因此,口腔癌對臺灣社會、家庭及健保支出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多年來致力推廣口腔黏膜篩檢,期以讓幾乎皆來自口腔癌前病變的所有口腔癌,能夠被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黃正池醫師表示,口腔黏膜篩檢主要對象為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及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可免費篩檢1次,在第一線基層診所牙醫師、耳鼻喉科醫師或口腔黏膜篩檢受訓合格醫師做完篩檢後,如發現口腔黏膜異常,會將病人轉介至有牙科醫師或是有耳鼻喉科醫師執業的醫院做第二線確定診斷,須要做病理切片診斷個案,則會更進一步安排口腔切片手術。
根據國健署2010-2013年資料,共有5,142,458例接受口腔黏膜篩檢,其中第一線醫師口篩診斷為陰性比率介於92.1-94%間,陽性比率有逐年降低趨勢;第一線口篩陽性且有接受第二線醫師確診比率介於66.9-74.7%間,第一線口篩陽性且有接受第二線確診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接受口腔切片手術的比率由2010年的19.2%降至2013年的13.5%。
黃正池醫師指出,根據國健署2010-2013年口篩及癌症登計資料庫結果顯示,共有17,579例個案被診斷為口腔癌,其中有5,257例(29.9%),於第一線口篩被診斷為陽性且於6個月內在癌症登記資料庫被診斷為口腔癌,這些病患可以視為經由口篩診斷口腔癌個案。
在臺灣,被診斷為口腔癌後第一至第四期病人的「存活期」,分別為19.5、13.9、11.9及7.7年,預期壽命損失比正常人少活7.3、12.2、15.3及18.6年;而終身的健保花費各為新台幣1,972,560、1,802,580、1,610,250及1,427,100元。
黃正池醫師說明,因此,如能越早期診斷出口腔癌,預期壽命越長、預期壽命損失越少,但是也會因壽命越長而花費更多金錢;經考量不同診斷期數、經由口篩診斷口腔癌及非經口篩診斷口腔癌個案,併計算口腔癌前病變癌症轉化率和口篩費用後,臺灣目前的口篩效益,為每1存活年需要花費新台幣855,480元,但是如果口腔癌前病變個案皆於第一期早期診斷出口腔癌,則口篩效益會變為每1存活年花費新台幣167,370元。
黃正池醫師說明指出,這樣的結果代表口篩成效,不論在醫師端、病人端及整個口篩流程,皆往更高效益移動;第一線篩檢醫師口篩陽性比率降低,可能原因為國人口腔癌前病變發生率明顯降低,或是篩檢醫師更有自信診斷口腔病變;第一線口篩陽性個案第二線確診率增加,可能源於國人對口腔癌的病識感上升,或是整個公共衛生系統對口腔黏膜篩檢的大力推動及支持,相關人員加強聯絡及安排第一線陽性病人回醫院接受確診。
至於切片比率降低,可能原因為疾病嚴重度下降,或是醫師對陽性病患的處置更趨保守,也可說是處置正確,因為大部分口腔癌前病變病例是不需要由口腔切片來診斷,間接也會降低病患接受手術及麻醉的風險和等待報告的不安感,並降低相關健保花費。
黃正池醫師指出,第一線口篩診斷陽性但第二線診斷陰性比率,也由2010年14.8%降至2013年的8.7%,代表第一線醫師口篩判斷能力增加、假陽性比率減少。
黃正池醫師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經歷: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現任成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專長:一般耳鼻喉科、頭頸部腫瘤外科。(于郁金攝)
分類:健康醫療
標籤:成大醫院,
中華海峽傳媒
#成大醫院
#口腔粘膜篩檢
成大醫:臺灣「口腔粘膜篩檢」之效益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黃正池醫師表示,口腔黏膜篩檢主要對象為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及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可免費篩檢1次,在第一線基層診所牙醫師、耳鼻喉科醫師或口腔黏膜篩檢受訓合格醫師做完篩檢後,如發現口腔黏膜異常,會將病人轉介至有牙科醫師或是有耳鼻喉科醫師執業的醫院做第二線確定診斷,須要做病理切片診斷個案,則會更進一步安排口腔切片手術。
根據國健署2010-2013年資料,共有5,142,458例接受口腔黏膜篩檢,其中第一線醫師口篩診斷為陰性比率介於92.1-94%間,陽性比率有逐年降低趨勢;第一線口篩陽性且有接受第二線醫師確診比率介於66.9-74.7%間,第一線口篩陽性且有接受第二線確診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接受口腔切片手術的比率由2010年的19.2%降至2013年的13.5%。
黃正池醫師指出,根據國健署2010-2013年口篩及癌症登計資料庫結果顯示,共有17,579例個案被診斷為口腔癌,其中有5,257例(29.9%),於第一線口篩被診斷為陽性且於6個月內在癌症登記資料庫被診斷為口腔癌,這些病患可以視為經由口篩診斷口腔癌個案。
在臺灣,被診斷為口腔癌後第一至第四期病人的「存活期」,分別為19.5、13.9、11.9及7.7年,預期壽命損失比正常人少活7.3、12.2、15.3及18.6年;而終身的健保花費各為新台幣1,972,560、1,802,580、1,610,250及1,427,100元。
黃正池醫師說明,因此,如能越早期診斷出口腔癌,預期壽命越長、預期壽命損失越少,但是也會因壽命越長而花費更多金錢;經考量不同診斷期數、經由口篩診斷口腔癌及非經口篩診斷口腔癌個案,併計算口腔癌前病變癌症轉化率和口篩費用後,臺灣目前的口篩效益,為每1存活年需要花費新台幣855,480元,但是如果口腔癌前病變個案皆於第一期早期診斷出口腔癌,則口篩效益會變為每1存活年花費新台幣167,370元。
黃正池醫師說明指出,這樣的結果代表口篩成效,不論在醫師端、病人端及整個口篩流程,皆往更高效益移動;第一線篩檢醫師口篩陽性比率降低,可能原因為國人口腔癌前病變發生率明顯降低,或是篩檢醫師更有自信診斷口腔病變;第一線口篩陽性個案第二線確診率增加,可能源於國人對口腔癌的病識感上升,或是整個公共衛生系統對口腔黏膜篩檢的大力推動及支持,相關人員加強聯絡及安排第一線陽性病人回醫院接受確診。
至於切片比率降低,可能原因為疾病嚴重度下降,或是醫師對陽性病患的處置更趨保守,也可說是處置正確,因為大部分口腔癌前病變病例是不需要由口腔切片來診斷,間接也會降低病患接受手術及麻醉的風險和等待報告的不安感,並降低相關健保花費。
黃正池醫師指出,第一線口篩診斷陽性但第二線診斷陰性比率,也由2010年14.8%降至2013年的8.7%,代表第一線醫師口篩判斷能力增加、假陽性比率減少。
黃正池醫師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經歷: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現任成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專長:一般耳鼻喉科、頭頸部腫瘤外科。(于郁金攝)
分類:健康醫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