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0年8月6日星期四

金門大學辦工作營隊 探索軍事遺產文化

【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國立金門大學為落實在地化專業責任,與培育文化遺產專業知識青年,本月2日至6日由該校建築學系及戰地史蹟與閩南建築研究中心共同舉辦「迷彩之嶼-身體感官工作營」,邀請紐約大學博士楊淳淳、哈佛大學景觀建築碩士吳卓昊、馬祖55據點背包客棧劉增亞等擔任課程講授,帶領近40名金門大學、成功大學、東海大學、交通大學建築系所師生,深度體驗金門的軍事遺產與地景,探究身體尺度與空間再利用於遺產保護的課題。

金大校長陳建民表示,該校建築學系及戰閩中心以推廣戰地史蹟與閩南建築保存修復為重要目標之一,並肩負培育具文化遺產專業人才之任務。本次藉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補助,一方面落實大學社會責任,結合專業知識運用於在地需求,另一方面則強化文化遺產教育、調研技術,透過辦理專業工作營隊、課程交流討論,希望能培訓更多年輕學子,投注對金門文化遺產空間與景觀的理解。

金大建築系主任曾逸仁指出,金門地區曾在全島軍事化的指導綱領下,戰地工事成為了數十年時代切片中的日常活動;金門鄉親從最早與自然地景相依的勞動行為,到軍方炸挖坑道的地鳴震動、搬運、敲碎、再搬運堅硬的花崗岩石,再到跨越地平面的複層防禦工事;這些身體的勞動成為金門地景解構與重構的媒介;本次工作營隊,乃希望帶領四校學生親身體驗金門的軍事遺產,理解此些狹小而略顯歪斜的通道、空間。然而在數十年後的今天,當金門的戰地工事早已荒煙蔓草之時,卻成了動植物的棲息居所,遺留的空間與構造則成為金門特有的第二地景。

曾逸仁表示,近年來,金門成為許多人養生或度假的首選,但在缺乏深刻理解在地歷史文化脈絡、在地建築、地景資源的情況下,大規模、空降式的開發值得所有人警惕,在亟需被保護再利用的當代課題下,金門的戰地地景是否能夠再次被解構重組,為建構身體尺度感知的新空間?透過專業的工作坊操作練習,從軍事坑道、海岸地景探索中,讓學生感受金門特有的空間與環境特色。

金大表示,本次工作營隊,透過「歷史紀實」、「基地分析」、「影像紀實」、「植物動物」、「關係流動」等五個研究面向,並結合上述實察資料,提出針對各個基地挑戰之回應與策略,探討金門戰地空間轉用為修復身心場所之可能,並預定將研究成果印刷成冊,同時於金門大學公開發表。


中華海峽傳媒 #金門大學 金門大學辦工作營隊 探索軍事遺產文化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