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0年6月14日星期日

金門文化園區邀縣民攜手共創金門獨特「新閩南文化」

【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金門縣文化園區秉持中央文化部提升地方博物館發展,以及文化局博物館運籌計畫目標上,建構「活的閩南文化園區」,打造「活的閩南文化博物館島」為目標,期以形塑金門「文化路徑,島嶼品牌」,特別在中央文化部旗艦型計畫大力支持,與金門縣政府、金門文化局指導下,於6月6日下午及6月7日全天舉辦3場閩南文化行動自造教育專題講座,藉由3位重量級臺金講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夏學理所長、東亞學系江柏煒教授、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黃振良老師,與地方鄉親交流,共同激盪文化創意,同時傳承與轉化文化,拉近博物館與民眾間距離,讓縣民走入博物館,也讓教育從金門文化園區踏出;2天3場講座共吸引近120次參與,獲得鄉親踴躍響應。

文化園區管理所盧根陣所長表示,本活動主要以金門地方學為基礎的精神內涵,聚焦以「金門博物館島」為核心發展,揭此3場講座分別以探索創新、組成保存、轉型拓展等3階段課題,並將串聯校園教育與聚落(點燈人)培訓研究員,深入人與環境文化變遷上的探討、保存與重建,藉由博物館展示教育平台多元探索;特別是1949之後冷戰下,從金門島嶼生態、生活、生機建立自我文化新力量新視野,這正是文化園區此刻賡續倡議「活的閩南文化」與「新閩南文化」精神內涵及推動意義,希望為歷史時空冷戰變遷環境,可藉以發展的文化支脈。

盧根陣進一步指出,金門島有2大力量「血源文化」與「信仰文化」,承古至今是根源,特此,活動規劃邀請島嶼一同探索島嶼新境,打造金門獨特的新閩南文化,落實文化紮根,讓傳統與現代共生發展基礎,創造永續宜居島嶼。

第1場由國立師範大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夏學理教授以《創意,想多了才好》為題,揭開系列講座序幕;老師透過工作坊形式,讓學員分組互動討論,有別於普遍「坐著聽講」傳統;講座上半場以「尋找同伴」體驗遊戲,讓學員了解主動開口尋找資源重要性,隨著遊戲晉級,帶入越高級的資源越稀少概念;接下來,投影出金門地圖,讓每位學員拿著貼紙,在螢幕上標識出自己心中最具有文化資產地點,運用想像力將這些小點結合,繪製成獨一無二的文化路徑;講座下半場老師請學員想像自己是博物館的創辦人,整合每個組員的人脈及可用資源,激發想像力創造自己的博物館,並將成果展示給其他學員,將生硬理論轉化為深植人心觀念。夏學理教授表示:想像力到哪裡,機會就在哪裡;不能只有創意,還要有行動力。

第2場講座,由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兼創辦人黃振良老師擔任講師,以《閩南文化的無形資產》為主軸進行分享;講座開始就一語道破,何謂「閩南文化」,一路從閩南歷史背景延伸至語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地方戲曲、建築風格、飲食習慣等,層層剖析內涵與價值,以眾多面向加以探討閩南文化存在的不同型態:從紅磚洋樓到宗族制度,在金門人的生活中,它無處不在,與人們的日常已密不可分;主講老師將其鑽研地方文史30年來研究成果濃縮成3個小時講座內容,傳遞給在場每位學員。黃振良老師提出:保存金門既有文化重要性;雖然廈門是閩南文化發祥地,但金門是閩南文化基因庫;期望金門未來能把握獨有地方文化優勢,將教育發展方向化作文化傳承基石,與社會、學校教育融為一體,落實閩南文化的保存與傳承。

第3場專題講座邀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創所所長、現任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系主任江柏煒教授,主講《文化資產活化:博物館島與地方創生》;講座一開始,江老師從空間、社會與文化多樣性講述了多重身份下的金門,精彩生動敘述近代僑胞的海外遷徙史及其家族興衰,讓冰冷、有距離感的史料與照片更貼近縣民生活;藉此闡明博物館必須與生活作結合,且肩負傳承共同文化記憶的責任,成為世界認識金門的起點。江柏煒教授強調,金門不只侷限為一個邊陲小島,它源自中原,面向海洋,具有獨特無二地緣關係及多元豐富文化面貌,是歷史移動的重要部分。

金門文化園區致力於推廣新閩南文化,接下來將繼續從「土地,人,信仰」出發,以博物館為核心,深耕在地常民文化價值與傳承,將針對金門一般大眾進行招募「聚落文化點燈人(研究員)培植計畫」;期間將舉辦攝影課程,藉由學員拍攝各類型的家庭與社區生活,蒐集金門地方影像故事,以達成「自己說自己的故事」,將地方性、常民性的閩南文化留存;另外,也規劃飲食文化探討課程,透過食物的故事記憶,以及親臨現場的五感體驗,呈現出金門飲食與烹飪背後,有關日常生活、文化傳統與社會關係的思維與實踐,落實島嶼永續精神,去串聯島嶼聚落、在地風土文化與學校教育,呈現教育、典藏、展示、研究、推廣的基礎價值。
  
金門文化園區博物館是島東的文化中心,目標達到地方文化創生之效益,發掘在地風土優勢,打造特色展覽與體驗遊程,吸引民眾到訪,冀望未來金門文化園區能夠走進縣民日常,共創金門獨特「新閩南文化」。








中華海峽傳媒 #金門文化園區 金門文化園區邀縣民攜手共創金門獨特「新閩南文化」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