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綜合報導】陸軍官校創校迄今已95個年頭,各屆畢業校友經常返校辦理校友回娘家活動,重溫舊夢及同窗時光;陸軍官校專科第20期校友,日前由召集人歐陽永銘、副召集人陳品全等籌劃於中正堂辦理「榮耀二十、重返官校」活動,慶祝畢業20週年,同期同學們來自各地,攜家帶眷共襄盛舉,共有400多人參加,同時也邀請當年隊職幹部出席盛會,場面熱鬧溫馨。
慶祝大會首先以全體師生引吭高唱《陸軍官校校歌》揭開序幕,接續由師長及同學代表致詞,致詞內容滿是每位校友當年美好回憶。會中陸軍官校學指部指揮官張允銘上校代表校方致贈校友校輝紀念章並於致詞表示,感謝專科20期全體校友返校團聚,藉由校友們熱情與活力,做為後期學弟妹們傚仿典範,同樣的也讓校友們感受到學校「允文允武,德術兼備」教育成果,延續「親、愛、精、誠」黃埔精神,發揚陸軍忠誠軍風。
慶祝大會後,全體校友及當年隊職官在中正堂合影,並且至校史館參觀,彷彿回到時光長廊,再次重溫軍校生活點滴歲月,為本次校友參訪,留下難忘與美好回憶!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別稱黃埔軍校,簡稱陸軍官校、陸官(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縮寫:ROCMA),是中華民國的軍校,成立於1924年6月16日,第一任校長為蔣中正,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廣東廣州黃埔,因此世人也別稱它叫「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因此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與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 陸軍官校校訓「親愛精誠」,由首任校長蔣中正擬定及撰寫,並由孫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第一期學生開學典禮時核定宣布;孫中山核定「親愛精誠」為陸軍官校校訓,是希望由陸軍官校培訓中國革命軍事人才,共同團結為革命的寫照;蔣中正於1925年元旦對官校學生訓話中闡釋:「親愛」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親相愛」,官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誠」是「誠心誠意」;其目的乃在造就頂天立地、繼往開來、堂堂正正革命軍人,發揚黃埔精神。
慶祝大會首先以全體師生引吭高唱《陸軍官校校歌》揭開序幕,接續由師長及同學代表致詞,致詞內容滿是每位校友當年美好回憶。會中陸軍官校學指部指揮官張允銘上校代表校方致贈校友校輝紀念章並於致詞表示,感謝專科20期全體校友返校團聚,藉由校友們熱情與活力,做為後期學弟妹們傚仿典範,同樣的也讓校友們感受到學校「允文允武,德術兼備」教育成果,延續「親、愛、精、誠」黃埔精神,發揚陸軍忠誠軍風。
慶祝大會後,全體校友及當年隊職官在中正堂合影,並且至校史館參觀,彷彿回到時光長廊,再次重溫軍校生活點滴歲月,為本次校友參訪,留下難忘與美好回憶!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別稱黃埔軍校,簡稱陸軍官校、陸官(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縮寫:ROCMA),是中華民國的軍校,成立於1924年6月16日,第一任校長為蔣中正,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廣東廣州黃埔,因此世人也別稱它叫「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因此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與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 陸軍官校校訓「親愛精誠」,由首任校長蔣中正擬定及撰寫,並由孫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第一期學生開學典禮時核定宣布;孫中山核定「親愛精誠」為陸軍官校校訓,是希望由陸軍官校培訓中國革命軍事人才,共同團結為革命的寫照;蔣中正於1925年元旦對官校學生訓話中闡釋:「親愛」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親相愛」,官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誠」是「誠心誠意」;其目的乃在造就頂天立地、繼往開來、堂堂正正革命軍人,發揚黃埔精神。
維基百科資料指出,陸軍軍官學校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國歌的發源地,因為該校第一期學生開學日由孫中山頒布之書面訓詞正是今日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陸軍軍官學校目前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而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便改為大學與專科學制,但專科學制在2004年末屆第27期後便取消。..1926年,陸官採用了陳祖康寫的詞與林慶培譜的曲,制定目前陸軍官校校歌,並將歌詞於1927年6月16日在黃埔軍校舊址內勒碑立石,復於1977年6月16日在台灣鳳山陸官勒石紀念,上面寫著「怒潮澎湃,黨旗飛舞……發揚吾校精神」;校歌並由黃埔合唱團編唱,此曲於1926年由黃埔5期開始傳唱至今。
維基百科資料顯示,陸官校歌在2006年陳水扁政府主政推行去蔣化時期,與2016年蔡英文政府時的民進黨立委都要求將唱了幾十年的校歌改歌詞,把「黨旗飛舞」改成「國旗飛舞」。國防部表示陸官校歌與軍歌性質不同,校歌非一般軍歌,校歌的作者已經不在了,因為歌詞是有版權的,要經作者家屬同意,未獲同意前不能隨意更動。而面對改詞的提議,填詞人陳祖康的家屬很不認同,認為用「黨旗」二字是有歷史背景,沒必要改變。特別的是,代表家屬發言的是陳祖康的孫子陳如山,他正是入圍3次金曲獎的四分衛樂團主唱。除家屬反對,也因各界反彈聲浪,而未修改。..黃埔精神為「犧牲、團結、負責」的精神,要砥勵「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的信念,要「為總理、為主義、為革命」而負責、團結與犧牲的精神。
維基百科資料進一步指出,蔣中正在1959年(民國48年)6月16日於鳳山主持陸軍軍官學校35週年校慶,親自做了對「黃埔精神」的闡示。「犧牲精神」的根源,就是「樂死的性質」,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為國家來奮鬥。「團結精神」的根源,就是「親愛精誠」的校訓,凡屬革命軍人,不但事業是整個的,榮辱是整個的,而其生命、歷史都是整個的,所以同學之間不僅是要義共患難,而且是志同生死。而「負責精神」,就是今日的黨歌和國歌,那就是黃埔同學對於實現主義,對於保衛民國,對於領導人民的責任。革命軍人的責任,就是「以建民國,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的責任,是為總理、為主義、為革命,而負責、團結與犧牲。黃埔還有一套嚴格的榮譽規約。由於黃埔精神的建立,「黃埔系」在東征、北伐和8年抗戰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較大影響。(照片由陸軍官校專科20期校友提供)
維基百科資料進一步指出,蔣中正在1959年(民國48年)6月16日於鳳山主持陸軍軍官學校35週年校慶,親自做了對「黃埔精神」的闡示。「犧牲精神」的根源,就是「樂死的性質」,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為國家來奮鬥。「團結精神」的根源,就是「親愛精誠」的校訓,凡屬革命軍人,不但事業是整個的,榮辱是整個的,而其生命、歷史都是整個的,所以同學之間不僅是要義共患難,而且是志同生死。而「負責精神」,就是今日的黨歌和國歌,那就是黃埔同學對於實現主義,對於保衛民國,對於領導人民的責任。革命軍人的責任,就是「以建民國,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的責任,是為總理、為主義、為革命,而負責、團結與犧牲。黃埔還有一套嚴格的榮譽規約。由於黃埔精神的建立,「黃埔系」在東征、北伐和8年抗戰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較大影響。(照片由陸軍官校專科20期校友提供)
分類:國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