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北報導】近年來,臺灣患有睡眠障礙人口呈現明顯增加趨勢,由2014年12.78%上升至2022年26.81%;為了應對這一現代健康挑戰,臺北醫學大學於2020年起,結合牙科與胸腔科權威專科醫師,跨領域合作進行睡眠呼吸中止症研發;透過引入人工智慧(AI)模型進行影像資料分析,他們成功研發出一種可客製穿戴及客製化位移口腔肌肉矯正器;這項創新技術無需手術、整形或配戴呼吸器,僅需在睡眠期間佩戴,即可有效開啟呼吸道,輔助患者獲得更好睡眠品質。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使用安眠藥顆數更已超過10億顆,突顯睡眠障礙已成為臺灣一項嚴重公共衛生問題;引發睡眠障礙原因多樣,根據美國學者統計,約有20%成年人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其中90%未經診斷及治療;根據臺灣人口估算,這可能影響逾300萬民眾,增加患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風險,因此急需有效治療方法。
然而,目前治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方法存在著一些挑戰,包括手術切除軟組織與上下顎骨整形、陽壓呼吸器等;這些方法不僅具有侵入性風險,還讓患者抗拒就診,整體患者就診率低於1%,治療率更低。
前臺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王大源表示,傳統治療方式主要使用「陽壓呼吸器」,然而其機器龐大,攜帶不便,且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產生噪音,影響患者睡眠品質;而新研發的矯正器,克服了這些缺點,提供了更為方便、舒適治療選擇。
王大源進一步表示,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可能導致多種嚴重健康問題,包括頸動脈早期粥狀動脈硬化、高血壓、心房震顫以及致命的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和腦血管疾病(腦中風);研究還指出,隨著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嚴重程度增加,高血壓發生率呈現線性增加趨勢。
臺北醫學大學為了將這項先進技術有效推廣,於近日與貝殼生技公司簽署技術轉移協議,將「用於矯正阻塞呼吸中止症的咬合器製造方法」技術授權給貝殼生技公司;這一合作將有助於進一步將臨床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透過系統性市場推廣,推動社會福祉,真正改善人們睡眠生活。
臺北醫學大學表示,貝殼生技作為臺灣新興生技公司,致力於AI睡眠醫療科技推動;這次技術轉移協議不僅是對貝殼生技肯定,更是睡眠治療領域一大挑戰與革新!該公司將藉此機會積極參與臺灣及國際產學合作,推動創新科技應用,期能為臺灣醫療科技在國際市場創造新機。
分類:教育學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