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4年1月24日星期三

戒菸不要孤軍奮戰 談菸草依賴治療

【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臺大公共衛生學院與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合作研究,公布臺灣人健康危害因子排行榜,前五名分別是高血糖、抽菸、高血壓、細懸浮微粒 (PM2.5)、及飲食相關危險因子;研究顯示戒菸對預防或延緩死亡,較降低膽固醇或降低血壓來的更為有效。

郭綜合醫院舉例說明,已婚林先生61歲,菸齡38年;長期在家醫科門診治療追蹤高血壓及高血脂,工作為計程車司機,經醫師多次勸誡終於下定決心戒菸,並在藥物及行為治療下,半年後完全戒除抽菸習慣,成為無菸計程車司機,原本心血管藥物也減少三分之一用量。

香菸內尼古丁有提高專注效果,但卻會讓人上癮,其本身並沒有致癌性;而抽菸行為卻是讓自已身體及周遭的人暴露於超過250種有毒物質或致癌化學物之中。

已經有明確證據顯示,吸菸是導致發生心血管、呼吸系統、生殖系統、癌症及其他許多重大疾病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在美國,因吸煙而導致死亡疾病,前3名為肺癌、缺血性心臟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目前臺灣吸菸人口約為400萬人,門診病人中約有30-50%需戒菸。

吸菸人口年輕化,每日吸菸量平均比10年前增加約14%,吸外國菸(電子菸)者大幅增加。郭綜合醫院表示,本院在民國112年1至9月戒菸門診人數74人,戒菸3個月成功率為3成3。
郭綜合醫院家醫科主任廖健男主治醫師說明,尼古丁在大腦和特定的受器(腹側背蓋區)結合,結合之後造成多巴胺的大量釋放,所以會產生快感及滿足感;當體內的尼古丁濃度降低,受器回復開放狀態,造成過激化而導致對吸菸渴望;戒斷症狀包括:煩燥、挫折及易怒、焦慮、坐立不安或失去耐心、失眠或睡眠混亂、食慾增加或體重上升;煩燥不安或憂鬱,合併生理與心理上症狀,讓戒菸更為困難。

廖健男醫師指出,大部分吸菸者都認為,吸菸只是一種個人選擇生活型態;生活型態定義應該是自願且可用意志力來改變的;但是用意志力戒菸成功比例不到5%;所以吸菸絕對不只是個人生活習慣,而是一種致命慢性成癮性疾病,所以戒菸者必須藉助專業醫療協助。

廖健男醫師表示,目前戒菸藥物有非尼古丁及尼古丁類藥物,其中郭綜合醫院有口服布憂平持續藥效錠及淨菸經皮吸收戒菸貼片可使用;郭綜合有12位主治醫師及3位戒菸衛教師可協助門診及住院患者戒菸醫療服務;其中戒菸衛教師可提供專業知識,協助想戒除菸癮者,並增強戒菸動機;利用關懷、同理心、耐心及友善助人態度,強化戒菸意願;以營造支持與溫暖氣氛,讓戒菸者得到所需協助;經由戒除菸癮者諮詢模式及醫病共享決策,選擇適合患者戒菸方式。

廖健男進一步表示,戒菸3個月後即可看到肺功能改善,戒菸1年後發生心血管疾病額外危險性降低50%,戒菸5-15年後發生中風機率和從未吸菸者相當,戒菸10年後發生肺癌機率較吸菸者低30-50%,戒菸15年後發生心血管疾病危險性與從未吸菸者相當;雖然戒菸永遠不嫌晚,但還是越早戒越好。(于郁金攝)




















中華鱻傳媒 戒菸不要孤軍奮戰 談菸草依賴治療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