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為國人食品安全與健康把關,國立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俊璋長期投入食品中化學物質檢測技術開發以及攝食風險評估研究,提供主管機關專業諮詢,獲頒衛生福利部二等衛生福利專業獎章,7月12日頒贈典禮上由前副總統陳建仁授獎,表彰其多年來對國民食安貢獻與付出,李俊璋也是今年學界唯一獲獎人。
李俊璋為國內知名環境毒物研究和健康風險評估專家,1980年畢業於台大公共衛生學系,曾任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科長,任內參與「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和「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等法令制訂與推動,1991年至成大擔任教職至今,成立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多次協助衛生單位進行戴奧辛等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檢測調查,2014年經國民健康署推薦榮獲三等衛生福利專業獎章;今年則在食品藥物管理署推薦下,獲得二等衛生福利專業獎章殊榮。
多項備受矚目的環境污染事件,李俊璋都曾參與其中,例如1999年到2003年在環保署支持下進行國人血液中戴奧辛檢測調查,帶著團隊走訪各鄉鎮召開說明會,說服民眾抽血檢測,最後也發現環境戴奧辛主要汙染源是食物,而非空氣暴露。
李俊璋指出,在環境毒物以及食品安全領域,和民眾「溝通」是至關重要,卻也最困難地方;檢測血液裡的戴奧辛,需要抽取80cc的血液,相當於10管血液。李俊璋也笑說,當時至少和全臺1000位里長一起開過說明會,屢次思考如何與民眾溝通,說服民眾自費檢測戴奧辛要價不斐、若是未來住家附近興建焚化爐,提前檢驗身體現況,可為未來做個擔保等,所幸後續民眾踴躍參與,最後抽血人數更是超出原先既定數量。
從最早環境污染風險評估拓展至食品安全衛生領域。李俊璋表示,在經過血液中戴奧辛調查、回顧各項文獻後發現,大部分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最終超過90%都是經由食品攝取進入人體,為了深入探究,並強化國人對食品安全重視,團隊轉戰至食品安全衛生領域,除了開發食品中微量化學物質檢測技術、進行攝食風險評估研究外,亦協助政府進行風險評估、管理及對社會溝通。
李俊璋提到,雖然是陰錯陽差考進臺大公衛系,但當時接觸了剛創系不久的公衛領域,發現「公共衛生人才可配合社會之需要」,與他想做研究回饋社會想法十分接近,因此40多年來不忘初衷,以維護全民健康為職志,長期致力研究環境汙染物對人體健康影響。
同時李俊璋堅持「做研究要能夠影響政策,否則就跟沒做沒兩樣。」每當有環境與食品相關污染危機事件發生時,都會與衛生單位及環保單位等密切溝通、合作,並接受諮詢,提供風險評估、管理與溝通建議,協助政府完成最適當決策。
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2021年就曾受科技部委託,進行大規模食品致癌物研究,發現食品中3項有害物質含量,臺灣暴露量高於歐美國家,有相當大致癌風險,但目前全球都未對棕櫚油使用提出限制。李俊璋建議,政府即使沒有訂定相關標準,也應該比照塑化劑訂定「企業監測指引」,廠商在製作相關食品時有參考依據,消費者也能減少安全疑慮。
目前兼任成功大學發言人暨防疫小組召集人李俊璋,自2年多前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始終與同仁站在第一線守護成大校園,也因此他更能體會同仁為防疫事務付出與辛勞,積極努力提供全民安心、健康生活環境,穩定社會基本運作,回歸正常生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