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臺南市今(6)日新增922名COVID-19本土確診病例,包含473例男性、449例女性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28日至5月5日,84.1%於4日及5日發病,今日病例中包含255例為無症狀感染。
臺南市今(6)日新增922名COVID-19本土確診病例,其中255例為無症狀感染,台南市長黃偉哲說明,包含473例男性、449例女性個案,年齡從未滿10歲到80多歲都有,民眾如被通知確診,請先留在家中,等待公衛人員通知,並聯繫密切接觸者,請對方自我隔離並健康監測。
黃偉哲表示,確診民眾應保持1人1室、勿共餐,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衛浴設備或每次使用後適當清消,保持佩戴口罩、勤洗手或使用酒精等防疫習慣;若有發燒,可先使用退燒藥減緩不適,盡量臥床休息和飲水,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如有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症狀,請聯絡主責醫院或居家照護醫療專線。
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郭乃文建議,如果發現自己無法像以前那樣容易做到有組織、能判斷以及換位思考時,可以練習從不同角度思考,或為生活加入幽默及創意;當出現行動和舉止失去計畫力,表現出不同於以往衝動狀況時,可以練習在原本生活樂趣外尋找生活小確幸,或找個目標並列出步驟,豐富原本生活。
衛生局說明,確診民眾可先電話聯繫密切接觸者,請他們自我隔離並健康監測,如有上呼吸道症狀,可先購買使用家用快篩;居家照護期間嚴禁訪客,請用視訊方式代替見面;確診民眾在居家照護期間,除了隨時注意身體症狀,也要留意保持心理健康。
媒體提問5月6日15時臺南市COVID-19防疫記者會(永華6樓新聞發布室)
Q&A
Q:根據政策,6-11歲學童可以在校施打疫苗,可是有部分小六生已滿12歲,是否可以調整分流作為,讓12歲小六生一樣可以在校施打?
市長:因為前一波是12-18歲,這一波可能會出現一些狀況,有一些人是前一波還沒滿12歲,到這幾個月又滿12歲,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前一波沒資格打,現在人家又打到11歲,對於這個部份,市府會以專案來思考,畢竟人數有限,如果家長願意讓孩子施打,我們都願意幫助來讓孩子更加方便施打維繫免疫力,畢竟他已經合乎資格。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36,21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6,168例本土個案及45例境外移入(22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0例死亡。
中央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6,168例本土病例,為17,454例男性、18,699例女性、1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2,066例)、臺北市(7,716例)、桃園市(6,271例)、臺中市(1,890例)、高雄市(1,737例)、基隆市(1,427例)、臺南市(923例)、宜蘭縣(686例)、新竹縣(577例)、彰化縣(448例)、屏東縣(431例)、雲林縣(384例)、花蓮縣(382例)、新竹市(348例)、苗栗縣(255例)、臺東縣(169例)、南投縣(166例)、嘉義縣(130例)、嘉義市(103例)、澎湖縣(39例)、連江縣(13例)、金門縣(7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中央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與具慢性病史。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1日至5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4月29日至5月2日,詳如新聞稿附件。
中央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4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2例男性、22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日本(1例)、越南(1例)移入,另43例移入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3月17日至5月5日。
中央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8,806,65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536,695例排除),其中268,569例確診,分別為11,656例境外移入、256,85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9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8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30例、臺北市328例、基隆市35例、桃園市32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4例、臺中市及宜蘭縣各5例、花蓮縣4例、苗栗縣及屏東縣各3例、高雄市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臺南市及臺東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
中央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確診民眾在居家照護期間,除了隨時注意身體症狀,也要留意保持心理健康;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郭乃文理事長建議民眾,如果發現自己無法像以前那樣容易做到有組織、能判斷以及換位思考時,可以練習從不同角度思考,或為生活加入幽默及創意;當出現行動和舉止失去計畫力、表現出不同於以往的衝動狀況時,可以練習在原本的生活樂趣外尋找生活小確幸,或找個目標並列出步驟,豐富原本的生活;如覺察負面情緒停留時間長且強烈,情緒起伏較大,甚至自己難以控制時,可以試著讓自己放鬆、找親近的人說說話,並相信身邊的人事物;如出現悲觀看待自己的可能性、機會或低估資源與支持時,可嘗試尋找資源幫忙,並讓自己休息,成為更好的自己。(照片由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分類:健康醫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