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金門閩南文化協會預定5月1日在金門華僑之家,與福建省華僑攝影學會、金門華僑協會共同舉辦「一脈相承-華僑歷史和華僑文化圖片展」、「南洋美食嘉年華」,為首次在金門展出僑批和娘惹文化。金門閩南文化協會理事長楊再平表示,僑批是指海外華僑華人通過民間管道包括「水客」、僑批局及後來金融機構匯寄到國內親屬附有匯款家書及回文(回執)總稱,在華人移民金融與通訊網路中持續沿用2個多世紀,相當難得,且在移民金融與通訊史可稱為獨一無二的,通過僑批贍養父母家人,充分展現華僑故鄉情結與家國情懷,且僑批檔案已於2013年6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金門閩南文化協會表示,僑批多寄到閩南,華僑多來自閩南,所以可視為閩南文化一環。理事長楊再平表示,金門人幫助國父孫中山革命功績顯著,一般多提到山后民俗的旅日金僑王祥迎,其實還有1位新頭來自陳氏家族旅日經營泰益號,並被稱為「貿易航海王」旅日金僑陳世望;圖為陳世望及1911年陳世望爲辛亥革命捐款收條,此次特別在華僑歷史圖片展中首次在金門展出這段歷史,相當難得,包括金僑僑領楊忠禮返浯鄉省親一些歷史紀錄圖片。
楊忠禮生於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縣甘榜亞答,為第2代華人,祖籍福建省金門縣金寧鄉東堡;父親楊清廉是木材商,母親黃金切,楊忠禮在9個子女中排行第3,於2017年10月18日上午去世;他對教育事業尤為熱心,除大馬本地外,還曾資助故鄉金門的國立金門大學建設;生前曾為巴生興華中學董事長、沙巴國立馬來西亞大學榮譽副校長,2014年10月11日獲聘為國立金門大學終身名譽校長。
楊再平指出,這次華僑歷史圖片展還特別介紹所謂「峇峇」或「娘惹」,又稱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是指中國移民和東南亞原住民通婚的混血后裔;這些人的文化因為是大量同化馬來種族原住民融入海峽華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原住民或其他非華人族群影響;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馬來語稱為:Baba Nyonya或者Peranakan或者Straits Chinese),許多海外僑民經過通婚後,產生不少峇峇和娘惹。
理事長楊再平進一步指出,所謂娘惹糕(馬來文:Nyonya Kuih)為娘惹糕點總稱,流行於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尼及泰國南部一带,其種類及口味繁多,有蒸、炸、烤、甜、鹹、辣等,主要製作原料為糯米、米、木薯粉等,並依照不同口味添加不同特殊材料,如班蘭(Pandan)、椰漿、椰絲、綠豆泥、紅豆泥、花生粉、椰糖(Gula Melaka)、叄巴(Sambal)等。
楊再平表示,大多數娘惹糕因使用糯米粉或木薯粉缘故,口感較為軟糯,加上早期娘惹善於利用各種植物汁液為糕點染色,鮮豔色彩及混合各種香料的强烈香味,為娘惹糕最大特色;其他還有越南果凍雕花、泰國月亮蝦餅、馬來西亞肉骨茶、新加坡香蘭葉蛋糕等異國美食。
這次協辦單位包括金門文旅協會、金城國中多元移民中心,南洋美食嘉年華特別邀請擅長製作南洋家常菜及南洋喜宴菜的盧文雄(荔枝師)提供數道南洋家常菜、娘惹餐、娘惹糕等,供大家體驗品嘗,並邀請數位來自金城國中移民服務中心越南姑娘,身穿越南鮮豔服飾到現場服務,讓大家體驗僑居地風情。(照片由金門閩南文化協會提供)
(以下金僑僑領楊忠禮返浯鄉省親照片)
分類:教育學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