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2年3月13日星期日

有法可依 觀音信仰論壇首場登場

【記者于郁金/許綾芳/高雄報導】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光山叢林學院共同舉辦「觀音信仰」系列論壇,3月12日在法寶堂舉行首場講座「有法可依:觀音信仰的經典與法門」,禮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主講,並邀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共吸引逾千人在現場及線上一起聽經聞法,從經典與法門中領悟觀音信仰慈悲與智慧。

5種經典 契入觀音法門
「一般人談到觀音信仰,除了眾所周知的稱念菩薩聖號、持誦〈大悲咒〉及《普門品》之外,還可以從哪些面向的經典來認識觀音菩薩?」對於妙凡法師提問,李利安教授提出了5部經典,首先最具代表性當屬《普門品》,其基本特徵是相信觀音具有「觀其音聲」方便之力和隨緣顯相「威神之力」,屬於「神力保佑型」;其二是《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經》,經中闡明人們對淨土的想像與渴望,也揭示了觀音接引眾生至西方極樂世界形象,屬於「淨土往生型」;其三是觀世音菩薩的智慧法門,包括《心經》、《楞嚴經》,屬於「智慧解脫型」,最終目的是通過般若智慧教化眾生,使眾生獲得覺悟,其四則以《華嚴經‧入法界品》為例。李利安指出,觀音大悲法門其實是一種善巧方便,菩薩救度眾生最重要意義其實是引發人們菩提心,繼而產生般若智慧;其五是《悲華經》,經中主要說明在信仰觀音法門中,如何從現實生活追求漸次提升,展現不斷向上生命軌跡,最後達到帶領大眾共同成就的終極快樂。
心保和尚 分享修持心得
「在學習佛法的過程裡,有關觀音信仰經典中,哪一部經典讓您最受用、印象最深刻?」透過妙凡法師的問題,心保和尚與大眾分享,《楞嚴經》中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是透過耳成佛境界,與般若、解脫相應,也是耳根修持最高法門。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滅,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心保和尚說明,一般人若聽了不中意的話,因為「我」產生了意識分別,心才會起波瀾;如果能夠「能所兩忘」,聽了就不再掛礙,不起心動念,那才是真正大修行。
3大體系 5個歷史階段
觀音信仰在亞洲非常普遍,又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對於觀音信仰發展過程,李利安表示,中國信仰有漢傳、藏傳與民間信仰三個體系,其中漢傳屬於大乘顯教,藏傳屬大乘密教,而民間觀音信仰由於突破經典的範疇,所以形成各種多元的信仰型態,其特徵包括「四非」:如非正統、非官方、非菁英、非僧團;還有「四無」:無理論、無超越、無組織、無文化界限等,所以也呈現了一定異端性。

另外,李利安也扼要地說明了中國漢傳觀音信仰傳播的5個階段,漢魏西晉是初傳期,顯著特徵是觀音菩薩名稱的傳入;東晉南北朝到隋代則為興盛期,如造像、禮拜、供養、持咒等修持已日益流行;隋代到宋代是普及期,有大量觀音類經典被譯傳,內在理論體系最終完善;到了元明清則是演變期,最大特色便是女性觀音信仰成為主流;民國以來為轉型期,主要特點是觀音信仰與現實人生結合更加密切,從被動修行發展成主動型實踐,觀音文化也得到進一步弘揚。
實踐法門 觀音即是慈悲
妙凡法師提問:觀音法門應如何實踐?慈悲心又該如何培養?心保和尚一語道破實踐的關鍵:「慈悲即是觀音」,要心懷慈悲,人人都可以是千手千眼、尋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學佛者常常會犯一個小毛病,「就是用佛的標準來要求人」,往往造成了雙方負擔與煩惱。

如果心中有慈悲,願意給對方進步空間,那麼學佛也可以是快樂一件事。「念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心保和尚指出,日常生活最好落實方法,就是星雲大師提倡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是生活中真正慈悲法門,也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除了指導實踐觀音法門之道,心保和尚也述說培養慈悲方法。心保和尚提及,就是知道世間的苦,因為有苦,才需要慈悲;因為有苦,才希求解脫,所以世間的苦可以生起一個人的慈悲心;勉勵大眾,在學佛過程中,也許有很多事情不如所願,但其實是自己知見有限,才會看不清諸法實相,「期許每個人都要提起堅固的信心,生生世世才能走在學佛的正確道路。」(照片由佛光山提供)




中華鱻傳媒 有法可依 觀音信仰論壇首場登場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