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研發安全且高性能綠能材料,成功大學跨維綠能材料研究中心率先全國學界,完整建置核心設備實驗站,整合「計算材料設計實驗室」、「臨場電化學分析實驗室」及「軟包電池實驗室」,形成極具國際水準的研究據點,11月9日在成大自強校區科技大樓開幕啟用,未來除協助學界分析實驗組裝的鈕扣電池及軟包電池,也是支援業界驗證電池產品的場域,期待產官學研攜手推動臺灣關鍵綠能材料自主化,加速發展潔淨綠色能源,留給下一代碳中和的永續家園。
開幕典禮由成大副校長蘇芳慶與跨維綠能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黃肇瑞共同主持,校內外各界代表,南科管理局投資組上官天祥組長、臺南市政府經發局王俊博主秘、中油綠能所李秋萍副所長、先進電池材料產業聯盟負責人方冠榮教授、成大馬達中心主任蔡明祺、創新科技總經理鄭宗田、能元科技公司康宏銘處長、新普科技王媚慧協理、南寶樹脂林佳良襄理等皆蒞臨見證。
蘇芳慶表示,跨維綠能材料研究中心核心設備實驗站揭牌,是成大相當重要里程碑,亦是世界可以相信力量;成大前身「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是全台第一所高等工業學校;當初設立時便是以前瞻研究、帶動產業發展為目標;本周世界大事,在英國召開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所關注的永續環境議題是全世界面臨最重要挑戰,這是成大過去90年以及延續未來重要使命,而成大跨維綠能材料研究中心就扮演相當關鍵角色。
黃肇瑞表示,後疫情時代,電池需求大增,包括醫療照護、電動車都需要導入電池,因此為人類生活提供更安全、更高容量的先進電池,為地球環境推動永續、節能減碳是Hi-GEM團隊刻不容緩目標。
黃肇瑞強調,該中心核心設備實驗站,包括「計算材料設計實驗室」、「臨場電化學分析實驗室」及「軟包電池實驗室」,串聯理論模擬計算、分析驗證與最嚴苛的乾燥空間,形成全國學界唯一最完整研發據點,極具國際水準;提供所有學術研發機構及產業界前來進行電池材料研發的實作訓練,任何開創性研發,在導入量產前,也可先送到這裡進行新材料驗證。
「計算材料設計實驗室」擁有頂尖、最完整理論計算團隊,執行模擬計算,透過Super Computer模擬篩選,更精準地設計研發出新型綠色材料,可大幅縮短實驗開發材料時間。
「臨場電化學分析實驗室」是發揮儲能、產能和電力管理整合功能的實驗室,包括X光繞射儀(XRD)、拉曼光譜儀(Micro-Raman)、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FTIR)、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4台設備,透過臨場電化學技術(in-situ/in operando)方式,在操作電池的過程中,即時觀察電池材料的變化,如此更能解析電池效能;未來規劃更多臨場設備投入服務,例如 SEM、XPS或NMR,將可有效地針對持續成長的車用電池性能及壽命提升作出更大貢獻。
「軟包電池實驗室」更是全國學界唯一達到國際級超低水氧值的軟包電池組裝線及固態電池試量產線,尤其透過串連乾燥室與手套箱系統,規劃出露點溫度負60度乾燥環境,對於提高電池材料電量研究非常有幫助。
建立1個全國最領先的實驗站,工程浩大繁瑣,成大在有限空間克服重重困難,費時將近4年終於完工,做為人才培育、技術開發、接軌國際與產業鏈結的學術平台,加上跨維綠能材料研究中心3位優秀的研究人員專責管理3個實驗室,全面一條龍研究,可以加速新材料開發,將研究成果真正落實於產業,強化臺灣在地關鍵綠能材料供應鏈。
分類:教育學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