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78歲胡先生喜歡戶外運動,常邀約友人到處爬山;3年多前突然發現尿裡有血絲,左後腰部隱隱有不適感,除此之外並無其他症狀;起初以為是爬山太累,多喝一些水並吃了家裡自備止痛藥,尿液中帶血和腰痛情況就改善了;然而,2個月後類似情形再度發生;這次胡先生到泌尿科門診就醫,經詳細檢查發現左側輸尿管內有癌細胞,切片診斷為上泌尿道上皮癌。
血尿勿輕忽 成大醫:臺灣高發生率-上泌尿道上皮癌
成大醫院泌尿部戴大堯醫師表示,胡先生接受根除性手術,確認為第1期癌症,追蹤3年至今無復發,在醫師建議下也戒除抽菸習慣,慢慢回到以前戶外運動生活。胡先生笑說,以後一定會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再也不敢輕忽了;人體泌尿道系統,是腎臟製造尿液,經腎盂的匯集由輸尿管送至膀胱儲存,再由尿道將尿排出體外;其中,腎盂及輸尿管為上泌尿道,而膀胱和尿道則為下泌尿道;泌尿道系統是由泌尿上皮細胞所構成,這些細胞如果產生病變癌化,就稱之為泌尿上皮癌;上泌尿道上皮癌專指由腎盂及輸尿管的上皮細胞病變所產生癌症。
戴大堯醫師說明,臺灣上泌尿道上皮癌發生率與鄰近國家、歐美相比,高出4-5倍之多,臺灣每年新診斷案例約為1,000人,其中以嘉義、臺南及高雄沿海地區發生率高於其他縣市;根據臨床觀察,腎功能不佳、洗腎患者、抽菸、年紀大、有中草藥服用史、接觸過化學有機溶劑,及曾居住西南沿海地區、飲用地下水的人有較高的罹病比率。經過這幾年大量研究發現,中草藥內的馬兜鈴酸及地下水內重金屬砷,可能是臺灣高發生率原因。
戴大堯醫師說,大約有8成上泌尿道上皮癌患者初期症狀是尿中有血;但尿中有血在排尿時並不會疼痛,且出血可能時有時無,因此容易被認為只是泌尿道結石而不以為意,直到血尿越來越嚴重才就診,而延誤早期治療時機:上泌尿道上皮癌的惡性程度高,復發可能性也高,治療方面建議在癌症未轉移前接受根除性手術,摘除有問題腎臟和輸尿管;成大醫院具備相當成熟手術經驗且術後復原速度快,手術方式可依照個別狀況,由醫師與病人討論採取傳統開腹、腹腔鏡手術或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若發現癌症已有轉移,開刀效果有限,常會以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為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