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癌症長年穩居我國國民致死原因之冠,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顯示,平均每4至5分鐘就有1人新確診癌症;癌症治療多樣化,同時也需要病人及家屬具備自我覺察症狀與居家照護能力,才能與醫師共同抗癌成功,然而口語化說明或文字樣的資料病人常常不易了解或記不住,所以近年來奇美醫學中心採用多媒體視覺化的資料,以互動的方式衛教病人,甚至衛教影片也可以帶回家與家人一起討論。
癌症視覺化影片或圖樣設計的衛教工具,有助於病人與醫師溝通!今(109)年11月11日上午10:00假奇美醫學中心第一醫療大樓1樓大廳,由醫療副院長田宇峯開啟序幕,有近百名民眾參加活動,奇美醫學中心醫療副院長田宇峯說明:近幾年奇美醫學中心推廣「病人安全」,除了鼓勵病人「多發問」,也要求醫院同仁要『用心聽』,都是要營造良好的醫病溝通,治療計畫不再僅是由醫師主導決定,而是需要病人充分了解各種治療方式的優缺點後,與醫師共同討論後所下的決策,所以稱之「醫病共享決策」。
奇美醫學中心醫療副院長田宇峯表示:目前奇美醫學中心已經有多項關於癌症治療的「醫病共享決策」輔助說明工具,例如:「早期乳癌是否該接受全乳房切除?」、「攝護腺癌第三期該選擇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等,呼籲病友在選擇治療方式之前,除了醫師建議之外,可以向醫師索取治療說明,了解各種可選擇的治療方式後,再提出來與醫師討論出最適合自己治療方式。
認識癌症骨轉移,治療有方法!
奇美醫學中心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說:許多民眾聞「癌」喪膽,卻不清楚癌細胞還會轉移到骨骼,加速骨骼破壞速度,導致脊椎壓迫、病理性骨折、癱瘓等骨骼併發症,進而影響預後及生活品質;為提升奇美醫學中心病友對於骨轉移的重視及積極治療,奇美醫學中心於今(109)年11月20日舉辦「乳癌病友會」邀請奇美醫學中心專科醫師進行衛教講座,並11月11日至11月20日期間舉辦《BoneBone骨力 抗癌有力》活動,透過遊戲機衛教,讓民眾了解「什麼是骨轉移」、「骨轉移治療與處理」,幫忙病人對於骨轉移的症狀能有警覺,並且了解後與醫師配合治療,維持抗癌好「骨」力。
骨轉移導致健康、生活、心理、經濟全面受衝擊,需要各科醫師合作!
奇美醫學中心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強調:所有晚期癌症病人都有骨轉移風險,可能發生在癌症剛被診斷時,或癌症治療期間,或癌症治療後,例如常見的乳癌、肺癌、攝護腺癌、食道癌、多發性骨髓瘤都有相當的骨轉移機率,其他如大腸直腸癌骨轉移也不少,尤其是多發性骨髓瘤,因為侵犯處就是骨髓,所以多發性骨髓瘤高達9成病人會有骨骼病灶,許多病人確診時已發生骨折、脊椎壓迫等骨骼併發症;有骨轉移合併骨折的病人除了腫瘤治療醫師以合適的藥物控制原發性癌症之外,必要時需要由骨科或神經外科醫師進行骨骼固定或腫瘤減壓手術,以及放射腫瘤科醫師安排骨骼局部放射線治療以減緩疼痛、盡可能恢復癌友行動力。
奇美醫學中心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表示:骨骼內有負責汰換舊骨的蝕骨細胞,及製造新骨的成骨細胞,正常情況下二者速度應是相等的;但是,若癌細胞隨著血液、淋巴液轉移到骨骼,這就是骨轉移,此時癌細胞侵襲骨頭會激化蝕骨細胞,導致骨質流逝速度太快,骨骼變得越來越脆弱,甚至骨折,行動會到限制,因此可能需要停止原定的療程,最後導致治療效果變差。
骨轉移目前的治療方式很多元,已有多種藥物通過健保給付,接受骨轉移治療除了可以預防骨骼併發症,同時可以減輕疼痛。奇美醫學中心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特別提醒:癌症病友若出現骨骼疼痛或痠痛,一定要主動告知主治醫師,更不要輕易接受按摩或推拿,因為脆弱骨骼反而可能因為受到外力壓迫而骨折。
11月11日至11月19日於奇美醫學中心2樓門診區往第二醫療之空橋,展示「骨轉移衛教遊戲機」,參與者可以從遊戲中認識骨轉移,了解骨轉移的治療方式、藥物訊息、生活上自我照顧的方法,鼓勵民眾前往,遊戲過關者可以獲得一份禮物:這台「骨轉移衛教遊戲機,也會在11月20日(五)下午癌症中心辦理乳癌病友會現場展出。
奇美醫學中心建立「全愛之友LINE@」,透過線上發佈即時活動訊息!奇美醫學中心表示,門診區有一處「癌症資源中心」有專任護理師,協助癌友克服於罹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目前每天約協助20人次以上病人諮詢,多年來每年服務超過5,000人次。
奇美醫學中心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說:病人在居家期間需要有一處專人諮詢窗口,透過線上諮詢,提供即時指導,所以想要擁有「全愛之友LINE@」病友或家屬,可與窗口聯繫,經「癌症資源中心」專人進行身分確認後就可加入群組,當醫院有舉辦癌友活動就會即時於線上發佈訊息,病人若有問題也可以線上提問,工作人員會盡快與您聯絡,「全愛之友LINE@」的病友或家屬於線上的提問均受到單方面個人隱私保障,不會有個資外流問題。
奇美醫學中心癌症中心暨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說:隨著醫療進步,癌症不再是絕望的代名詞,即使是已經轉移的癌症,也可以好好的接受治療,病人可以透過努力學習,善用醫院發展的各種衛教工具,讓自己自我照顧能量更提升,以維持癌症治療期間較好的生活品質。(于郁金攝)
分類:健康醫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