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0年11月12日星期四

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疾病 成大醫:降低生活品質 威脅生命安全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人年紀大,動脈壁會因為脂肪的堆積而逐漸淤積、阻塞,就是所謂的動脈血管粥狀硬化,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會產生狹心症(心絞痛),而發生在非心臟部位的周邊血管則稱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其中又以下肢動脈狹窄的發生率最高,輕者肢體末梢疼痛,嚴重時則會產生肢體缺血、冰冷、蒼白或壞疽,甚至危及生命。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黃睦翔醫師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主要有4項,除了年齡的不可控外,還有:吸菸、三高及洗腎;以66歲長期洗腎的糖尿病患者李先生為例,李先生數年前因左腳傷口感染做了膝蓋下切除手術,之後接受義肢裝置並逐步復建,生活漸漸恢復正常;然而,李先生發生過1次心肌梗塞,經成大醫院心血管團隊緊急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後來他的右腳也出現傷口且癒合不佳,於是再次找上成大團隊打通阻塞的右腿血管並置放支架,傷口終於逐漸癒合,也免於再次截肢。

黃睦翔醫師表示,下肢動脈狹窄嚴重阻塞者有40%會出現間歇性跛行,其中有4%病患在5年內面臨需要截肢,7%病患在5年內需要接受介入性治療;另有約10%患者會出現肢端缺血危症,休息時下肢都會疼痛,或出現慢性無法癒合之傷口、潰爛、潰瘍、壞疽等,病人1年內的死亡率將近25%,若已嚴重到須要截肢的程度,則1年內死亡率甚至高達45%。

而患有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病患,也常合併有心臟或腦部血管疾病。根據統計,37-50%病患伴隨有腦血管疾病或心臟血管疾病,10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為正常人的4倍,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亦為常人的2~3倍。黃睦翔醫師指出,除了要注意肢體的症狀,也要小心有否心絞痛或暫時性腦部缺性、甚至腦中風的症狀,加強危險因子控制。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主要有4項:
(1)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根據研究,40-59歲年齡層發生率為2.5%,而到70-79歲發生率則暴漲到18.8%;雖然此一因子無法控制,但應多加留意相關症狀出現。
(2)吸菸:會大幅增加血管阻塞疾病的風險達2-6倍,而超過8成患者有吸菸病史。
(3)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其中的高血糖(即糖尿病)會顯著增加風險2-4倍,高血壓及高血脂症統計顯示增加風險1.5-2倍。
(4)洗腎病患:增加風險約7-8倍。

黃睦翔醫師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治療,首要就是控制危險因子,包括戒菸、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並做適度的運動訓練,以改善肢體的血流量,其改善程度可與藥物相當,是安全、經濟且有效的治療方式。除了以上個人可做的「治療」之外,必要時可依病情狀況,由醫師提供藥物治療,並視其況進行侵入性的經皮導管血管整形術、外科血管重建或繞道手術。

黃睦翔醫師提醒指出,平時應要注意下肢周邊動脈血管發生阻塞會產生的症狀,輕度阻塞或許毫無症狀,但有的會略感下肢酸麻冰冷;中度阻塞者就可能出現漸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後會有腿部痠麻疼痛,休息片刻後血液循環恢復足夠,就又能繼續往前走,整個過程中會一再反複出現同樣症狀,甚至會有無法癒合的傷口等,一定要儘快就醫,千萬不要等到嚴重阻塞出現肢端缺血危症,屆時將面對1年內高達25-45%的死亡率。

黃睦翔醫師,畢業於成功大學醫學系,經歷衛福部臺南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現任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專長:心臟內科、心臟超音波、心導管檢查與介入性治療。(于郁金攝)


中華鱻傳媒 #成大醫院 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疾病 成大醫:降低生活品質 威脅生命安全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