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4年10月22日星期二

遠離致命腦膜炎 談B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與預防

【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之侵襲性感染,估計全球每年病例數達120萬人,臺灣每年約有10-20人感染,全年齡層均可能感染,尤其好發於嬰幼兒,及密集生活型態(如軍營、住宿學生等)。

郭綜合醫院小兒科林亭妤主治醫師說明,常見症狀有發燒、劇烈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直、畏光及神經學症狀,如精神錯亂(譫妄),約75%的腦膜炎個案可在血液中分離出此細菌;即使給予合適抗生素治療,致死率仍有10%~15%;另,約有5%~20%個案,未經腦脊髓膜炎症狀,直接進展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症,出現猛爆性紫斑、休克、急性腎上腺出血及多重器官衰竭等;致死率可高達40%,且存活者中有20%產生相關後遺症,例如癲癇、聽力喪失、智力損傷、腦性麻痺、截肢等;1歲以下的嬰兒臨床症狀不典型亦不易察覺,常只有發燒、嘔吐,還可能會出現躁動不安、哭叫、不易餵食、張力低下等症狀,另有囟門突出情形,但頸部不一定會僵直,因此臨床上不易診斷。

林亭妤醫師說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者,或帶菌者之喉嚨及鼻腔分泌物或透過飛沫傳染,在家庭、軍營、宿舍等環境容易傳播;根據全球統計,無症狀鼻咽部帶菌者可能高達10%,帶菌率以青少年和年輕成人最高;無症狀帶原持續時間可以從幾天到幾個月不等,嬰幼兒、老年人、密集團體生活(如軍隊、學校)之青壯年及免疫低下者(如脾臟切除後)為感染高風險族群,較容易致病,感染後其潛伏期約2∼10天;臺灣約30%腦膜炎個案為4歲以下幼童,且重症率也最高,過去在軍營、學校宿舍也曾發生傳染事件。
   
林亭妤醫師指出,腦膜炎雙球菌根據莢膜多醣化學組成及抗原性目前至少可分為13個血清群,其中6種(A, B, C, W, X, Y)易造成流行;在歐美國家及臺灣超過80%侵襲性感染均由B所引起,某些國家如非洲則以A或W為主;疫苗注射是目前已知最有效預防腦膜炎雙球菌感染之方法;除了在加入密集群體生活(例如:學生住宿、行軍)之前建議注射,對於嬰幼兒,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也提出相關建議,考量本土流行情況,以B型疫苗為優先。
   
林亭妤醫師說明,B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四成份疫苗(4CMenB),是針對B型的四成份重組蛋白疫苗,包含B型腦膜炎雙球菌之4種抗原,可使體內產生有效對抗腦膜炎雙球菌抗體,並可誘發殺菌反應。

林亭妤醫師表示,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建議,2個月以上之民眾均可考慮接,尤其是嬰幼兒及密集團體生活者(如軍隊、幼兒園、宿舍);此疫苗可與其它疫苗同時施打,建議接種時程如圖,建議民眾可前往醫院自費施打。(于郁金攝)

























腦膜炎,B型腦膜炎雙球菌,
中華鱻傳媒 遠離致命腦膜炎 談B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與預防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