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4年6月3日星期一

臺韓越教授齊聚大觀音亭興濟宮 崔真娥:福祿的象徵郭子儀/影音

【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專門從事研究中國古典小說及中韓文化交流韓國釜山大學崔真娥,近日參加由國立成功大學主辦「東亞國際文明學術研討會」, 發表《福祿的象徵郭汾陽-中國人物在韓國傳統文化中的受容》乙文,引起與會成大師生關注焦點!成大中文系陳益源特聘教授特別於5月27日,特地帶韓國釜山大學中文系崔真娥教授、韓國翰林大學中國學科金敏鎬教授、越南河內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文學系黎芳維助理教授、成大中文系越南留學生阮長生等一行,前往大觀音亭走一趟,談《福祿的象徵郭子儀》乙文;受到宮亭方府城觀興文化藝術基金會會長侯明福、祀典興濟宮董事長吳福春等熱烈歡迎。

台韓越教授齊聚大觀音亭興濟宮 崔真娥:福祿的象徵郭子儀
由行政院國科會、日本歐亞基金會Eurasia Foundation(from Asia)、國立成功大學「高教深耕計畫」經費贊助,成功大學中文系於5月26(六)、27(日)舉辦「東亞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共計發表30篇論文;該次會議邀請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詹緣端、美國西方學院張楣楣、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下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黎芳維、韓國翰林大學校金敏鎬、韓國釜山大學崔真娥、韓國教員大學金俊秀、香港教育大學雷晉豪、福建師範大學龎壯城等多國學者發表鴻文,報名與會者合計180餘位。

成大中文系陳益源特聘教授特別安排於5月27日12:30-13:20中午用餐時間,特地帶韓國釜山大學中文系崔真娥教授、韓國翰林大學中國學科金敏鎬教授、越南河內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文學系黎芳維助理教授、成大中文系越南留學生阮長生等一行,前往大觀音亭走一趟,談《福祿的象徵郭子儀》乙文,藉此亦交流臺韓學術、文化、教育、宗教,甚至美食、觀光等面向,

崔真娥教授說明,韓國傳統時期, 郭子儀是福祿象徵,朝鮮王朝以郭子儀壽宴場面,製作太子行嘉禮所使用的屏風《郭汾陽行樂圖》;從此,王室到民間都喜愛郭汾陽形象,平民家都能夠愛設備《行樂圖》屏風;然後在北韓18世紀,出現的韓文小說《郭張兩門錄》是基於郭子儀「七子八元」故事,而20世紀初,所出版《郭汾陽傳》和《郭汾陽實記》是一種畫片故事書;畫片故事書是封面印了華麗彩色畫, 價格便宜, 容易購買攜帶的大眾書。

崔真娥教授表示,參加這次成大國際研討會, 她才知道臺灣也有相關郭子儀的大眾書《七子八婿大團圓》(臺灣瑞成書局出版), 成大中文系陳益源特聘教授介紹臺灣同時期的有關郭子儀通俗小說,她以後能做進行中韓比較研究;5月27日當天參觀臺南大觀音亭也與郭子儀有關,大觀音亭「盡力行善, 福壽綿長」蘗頭,基於「郭子儀七子八婿」故事,這次將觀察感想提供以下結論:
(1)韓國和臺灣同有共同文化,郭子儀是傳統文化中的共同因素。
(2)韓國不存道教寺廟, 但對於觀音信仰是共同部分。 (3)釜山也是海洋城市, 相似臺南也有漁港(安平港),愛吃海鮮美味。
(4)5月初, 她在韓國出版過《釜山美味》, 期待韓國和臺灣(臺南)共同的文化上, 互相連接,互相交流。

據了解,大觀音亭祀典興濟宮主祀觀音佛祖及保生大帝,其中興濟宮是臺灣唯一祀典保生大帝,留存全臺僅存官廳,為清代官員春秋致祭更衣之所。

成大中文系陳益源教授表示,「東亞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天5月27日,他向韓國釜山大學中文系崔真娥教授說,她此行一定要去大觀音亭走一趟,並告訴她:「研究郭汾陽,即郭子儀在韓國的形象,也要注意臺灣方面情況,例如臺南市成功路大觀音亭「觀音佛祖」有「郭子儀七子八婿」籤頭寫著:「籤頭萬事皆大吉,求神許願可得力;添油添香增福壽,即達平坦始自由」,解曰「盡力行善,福壽綿長」。

「我這麼一說,她就明白,自己為什麼5/27日中午非去不可」;同時,還告訴她,臺灣還有:「比興濟宮保生大帝籤詩,吉祥易懂,郭子儀七子八婿大團圓典故,有小說彩繪封面可以對照」。陳益源教授表示。

也因為這樣特別邀請,成大陳益源教授特別買了韓國愛吃臺南奶茶,當日特別挑選連鎖「狐狸尾巴」,讓韓國釜山大學中文系崔真娥教授一行享用,「狐狸尾巴」不僅好喝,亦讓她們覺得名字取的有趣極了!

由於臺灣數千間寺院、宮廟,絕大部份都備有「籤詩」供信眾擲聖筊、抽籤支、取詩文、解困惑,因此,一紙籤詩,會將抽籤者帶往「命運解說」,成大陳益源教授為了讓韓國釜山大學中文系崔真娥教授一行,了解並體驗「擲聖筊、抽籤支、取詩文」,分別在「大觀音亭」及「祀典興濟宮」體驗臺韓宗廟文化不同。

另,「祀典興濟宮」保生大帝旁的虎爺以愛吃炸雞聞名,宮亭特別為韓國崔真娥教授一行,介紹虎爺故事和愛吃肯德基炸雞趣事,讓韓國釜山大學中文系崔真娥教授一行,嘖嘖稱奇!還是她生平第一次聽到虎爺美食喜好!

本報業經韓國釜山大學中文系崔真娥教授同意授權,將她於國立成功大學「東亞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福祿的象徵郭汾陽-中國人物在韓國傳統文化中的受容》乙文,全文分享如下:
《福祿的象徵郭汾陽-中國人物在韓國傳統文化中的受容》(原作者:崔真娥)
內容提要:
本文探討了唐朝武將郭子儀形象是如何在傳統韓國文化中受容的,郭子儀不僅被視為富貴與長壽象徵,還象徵著福祿;《郭汾陽行樂圖》這幅描繪郭子儀壽宴作品還被製作為屏風,用於婚禮;正祖王妃孝懿王後金氏(1753-1821)將《新唐書·郭子儀傳》韓文譯本以韓文宮體手抄製成《坤殿御筆》,以此表達對娘家人期望,希望家人能像郭子儀一樣福祿雙全;此外,韓文小說《郭張兩門錄》與《郭汾陽傳》相繼在朝鮮問世;《郭張兩門錄》講述了郭子儀子孫的愛情故事,而《郭汾陽傳》則將《太平廣記》中的郭子儀故事融入其中;在傳統韓國文化中,郭子儀這一中國歷史人物成為象徵福祿的普通大眾人物。 

關鍵詞:郭子儀 《郭汾陽行樂圖》 、《坤殿御筆》、 《郭張兩門錄》 、《郭汾陽傳》 福祿 
一、緒論:福祿的象徵郭子儀
傳統時期東亞人最憧憬的生活是怎樣的?即便年輕時歷經艱難挫折,但在上天的保佑下勇往直前,晚年身居高位,享受富貴安逸,兒孫滿堂,長壽安康,這便是東亞人最嚮往的生活。 

唐朝武將郭子儀(697-781)便實現了這種生活,《舊唐書》與《新唐書》列傳中均有記載。郭子儀少年時就武藝高強,一生赤心報國,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平定安史之亂,立下赫赫戰功,挽救了唐朝。郭子儀鎮壓吐蕃,守護大唐邊疆,功勳顯著,被唐朝皇帝封為汾陽王,故又被稱為郭汾陽。除出將入相、功成名就外,郭子儀還有八子七婿及無數親孫與外孫,可謂兒孫滿堂。郭子儀與皇室結親,兩個外孫更是登上了皇位。晚年,郭子被封為汾陽王,成為國戚,住在華麗的府苑,享盡人間福祿壽。由於兒孫滿堂,多到難以辨認,見到子孫行禮,郭子儀也只是點頭示意。中國古典敘事《太平廣記》卷第十九中也有郭子儀的相關記載。初從軍邊塞時,郭子儀遇到織女星,請求賜予長壽富貴。他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挽救唐朝,成為傳奇名將。 

後來,忠臣郭子儀的傳奇故事傳播到韓國。直到高麗與朝鮮王朝中期,郭子儀一直被塑造為盡忠報國的神勇武將。然而,從朝鮮王朝中期開始,郭子儀形象逐漸演變為富貴與長壽的福祿象徵。郭子儀的一生備受尊敬,他不僅功成名就,還享受了健康且富貴的晚年,家族興旺、兒孫滿堂,這正是朝鮮人最嚮往的理想生活。因此,從朝鮮王朝中期开始,描繪眾多子孫為郭子儀祝壽的《郭汾陽行樂圖》被王室視為珍寶,並將其製作成屏風,用于王室婚禮。這種屏風不僅受到王室的青睞,還成為百姓廣泛使用的器物。

此外,朝鮮王朝正祖王妃孝懿王後金氏(1753-1821)令其侄兒,將記載郭子儀事蹟的中國史書《新唐書·郭子儀傳》譯成韓文,並由孝懿王後親自用宮體手抄製成《坤殿御筆》。這本書承載了孝懿王后對娘家人的深厚期望,她希望家人能像郭子儀一樣成為精忠報國的國戚,同時也期盼家人能像郭子儀一樣福祿雙全。 
18世紀,佚名韓文小說《郭張兩門錄》在朝鮮頗為流行,小說圍繞郭子儀與張氏兩家子孫成婚而展開。小說起源於宮廷,以韓文舊字體宮體手抄而成,其內容深受王室及士大夫家族的喜愛。

19世紀,朝鮮根據中國古典敘事《太平廣記》中的郭子儀故事,改編創作了韓文小說《郭汾陽傳》。這部作品在原有的郭子儀故事的基礎上,增添了英雄敘事結構。《郭汾陽傳》講述了這位生不逢時的英雄,如何獲得寶劍、兵書以及姜太公的鎧甲等過程。其敘事結構比《太平廣記》中的郭子儀故事情節更為豐富和細緻。20世紀初,該小說以畫片故事書形式出版,廣泛流傳於民間。 

郭子儀是中國唐朝的真實歷史人物,在中國古典敘述《太平廣記》中也有所記載,本文將集中探討郭子儀在朝鮮的受容情況。同時,本文將探討為何郭子儀這一中國人物在韓國傳統文化中廣泛受容。 

二、截止16世紀,郭子儀形象在韓國的受容
韓國最初對郭子儀這一歷史人物的瞭解可以追溯到統一新羅(676-935)時期。當時,新羅人所瞭解的郭子儀是一個唐朝的真實人物,是名政治家和武將。新羅末期,崔致遠(857-未詳)在《桂苑筆耕》中,借郭子儀讚揚諸葛爽相公的功績,讚文如下:
「伏承親提師旅,遠赴戰征,跋履山川,蒙犯霜露,不審近日尊體何似?急景凋年,寒威肅物。 令行麾下,盡忘皸瘃之傷;望峻寰中,將救瘡痍之患。 必有百靈薦祉,七萃成功,遠揚卻元帥之高名,近繼郭汾陽之雄略。則銷氛禷,遍活烝黎,有心之徒,引領而望」。

後來,高麗末期,《三國史記》列傳卷四張保皋中,作者金富轼(1075-1151)評論稱:「此保皋與汾陽之賢等耳」。高麗時期,李奎報(1168-1241)也在詩中將國家棟樑之材比作郭子儀:「仲經扶聖漢,趙憬相皇唐,根大瓊枝盛,源深玉派長……望歸裴晉國,倚重郭汾陽」。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統一新羅與高麗時期,郭子儀被視為忠誠且賢明的國家棟樑。郭子儀這種忠心護國的武將與官宦形象一直延續到朝鮮王朝時期。《朝鮮王朝實錄》中,郭子儀的名字共被提及四十余次,主要被形容為「文武兼備的官宦」。值得關注的是,在爆發萬曆朝鮮戰爭(1592-1598)的宣祖時期,對郭子儀事蹟的記錄多達11件。這表明在國家危難之際,人們渴望出現像郭子儀這樣的英雄將領。在萬曆朝鮮戰爭期間,率軍抗擊敵軍的李舜臣(1545-1598)將軍在其詩《無題》中寫道:「恢復思諸葛,長驅慕子儀。」可見,當時李舜臣將軍希望借鑒郭子儀這一唐朝將領的忠誠與救國精神。

三、招福圖《汾陽王行樂圖》
自萬曆朝鮮戰爭後,原本代表救國武將與忠臣的郭子仪形象,逐漸演變為長壽與福祿的象徵。在中國,描繪郭子儀晚年享受富貴的畫像廣為流傳。在朝鮮王朝時期,上至王室,下至平民百姓均喜愛此畫像,成為最受歡迎的主題。《汾陽王行樂圖》中,描繪了封為汾陽王的郭子儀的壽宴場景,晚年的郭子儀在滿堂兒孫圍繞下慶祝壽辰。 

目前尚不清楚《汾陽王行樂圖》具體從朝鮮王朝哪一時期開始廣泛流傳,但通過肅宗(1661-1720)在《列聖御制》中的《題郭汾陽行樂圖》可獲知,當時朝鮮王室已收藏此圖。肅宗對此圖題下如下詩:
功業搜,福祿來。絲管高堂列,子婿華筵倍,漢唐無與汾陽比,主不為疑眾不猜。

肅宗還將此圖賜予世子,借此祈願世子的福祿:
古來完福郭為先,子婿諸系盡在前。 圖與此障非偶爾,佇看多社又多年。

1802年,即純祖(1790-1834)時期,純祖行嘉禮時,使用《郭汾陽行樂圖》屏風,以祈求世子福祿雙全、健康長壽、兒孫滿堂。由此可見,直至萬曆朝鮮戰爭時期,郭子儀形象被視為救國英雄武官與德高望重的忠臣。然而到了肅宗時期,郭子儀的形象逐漸轉變,開始更多地與福祿聯繫在一起,此後郭子儀便成為代表吉祥與福祿的象徵。 

下圖是朝鮮肅宗時期王室使用的《郭汾陽行樂圖》。兩幅圖均描繪了郭子儀的壽宴場景,背景為中式府第,人物身著中國服飾。在兩幅圖中,均繪有舞姬起舞的情景,圖1中舞姬位於右側,圖2中位於中央,周圍有樂隊演奏。此外,圖2右下方,還繪有郭子儀子孫成群嬉戲的場景。 
然而,王室所使用的《郭汾陽行樂圖》具有特別之處。兩幅圖中,在郭子儀壽宴上舞姬跳的均為唐代胡旋舞,可通過比較圖3《敦煌壁畫》中的胡旋舞與圖4放大部分證實這一點。此外,舞姬身旁的樂器也均按照唐朝的樂器編製形式擺放。這幅畫再現了唐朝時期一個繁榮家族的景象,朝鮮王室在重要典礼上使用唐朝背景的画像,可見具有特殊的意義。

明朝滅亡後,朝鮮開始宣揚小中華思想,認為繼承漢唐文化的不應是新建立的清朝,而是朝鮮。朝鮮認為,隨著明朝的滅亡,中華文化已斷絕,唯有朝鮮能夠繼承並傳承以漢唐為中心的中華文化,這一思想促使朝鮮王室在典禮上使用以唐朝為背景的畫像。這正是朝鮮王室積極受容帶有唐朝背景的畫像的原因。使用唐朝背景的畫作並不僅僅是因為郭子儀是中國唐朝人物,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朝鮮對《汾陽王行樂圖》中漢唐文化的積極受容。
進入朝鮮王朝後期,《郭汾陽行樂圖》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在這個過程中,該圖進一步凸顯出韓國的文化元素。例如,上圖中疑似唐代胡旋舞的舞蹈,在圖5中變成了韓國的傳統鼓舞。圖中還有郭子儀年幼的子孫三五成群地在家中嬉戲的場景。通過這些變化,可以看出郭子儀已經自然地融入朝鮮文化。《百子圖》描繪的是孩童成群嬉戲的場景,《郭汾陽行樂圖》與《百子圖》的相融合,反映了朝鮮王朝時期重視兒孫滿堂的文化特徵,這與中國的《郭汾陽行樂圖》有所不同。這表明,郭子儀在朝鮮已不再被視為遙遠的中國古代人物,而是早已自然地融入朝鮮文化中,成為其獨有的元素。

四、王後娘家的教育書籍《坤殿御筆》
1793年,正祖王妃孝懿王后金氏令其侄兒將《新唐書·郭子儀傳》譯成韓文,親自用韓文宮體手抄製成《坤殿御筆》,隨後將其送至娘家保存。在眾多人物列傳中,孝懿王后選擇郭子儀列傳,体现了她對娘家人的深厚期望。她希望自己的娘家能夠像郭子儀那樣成為精忠報國的國戚,同时寄託了希望家族能夠世代繁榮昌盛的願望。 

兄府使公欲將我抄錄的作品作為傳家之寶,我已允諾數年。甲寅年,我令侄兒宗善將《萬石君傳》與《郭子儀轉》譯為諺文,再由我親手抄錄……望後人能夠領會這番良苦用心,學習萬石君的忠誠、淳樸、敦厚,學習郭汾陽的謹言慎行與謙讓。將兩家的福祿融聚在我金氏門第,同國家千秋萬代永保太平,秉承先祖的高尚美德,永不讓孝道與恭敬之風衰落,家族定會興旺。望此書成家族世代典範,以讓我感到欣慰。
     
孝懿王后金氏為娘家清風金氏門第親手用韓文宮體抄錄《郭子儀傳》與《萬石君傳》。她希望此書能夠世代相傳,成為行為舉止的典範,促使家族鼎盛。此外,1793年癸醜年6月1日,孝懿王后抄錄了金基厚的《跋文》,也寄託了相同的期望。據《跋文》記載,金基厚與金宗善拜訪孝懿王後時,請求賜予一部可世代相傳的佳作,由此誕生了《坤殿御筆》。 此舉旨在弘揚忠孝勤愼,傳承忠勤之風,進而實現家族鼎盛。 由此可見,《坤殿御筆》將郭子儀事蹟作為教育目的。郭子儀的形象象徵忠誠、福祿以及家族繁榮昌盛。《坤殿御筆》體現了孝懿王后對家人的美好願景,她希望家人能夠仿效郭子儀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成就。 

五、深受宮中女性喜愛的小說:《郭張兩門錄》
在朝鮮,人們對郭子儀的喜愛不僅限於其個人,更是擴大至整個郭子儀家族的故事。《郭張兩門錄》是一部作者不詳的韓文小說,講述了郭子儀與張氏兩家子孫結緣,以及共同克服困難,最終成為其樂融融、繁榮興盛的大家庭的故事。大致內容如下:

唐德宗時期,左丞相張氏之女與郭子儀曾孫喜結良緣。然而,夫妻二人並不和睦,隨後郭子儀曾孫納韓氏為妾。婚後,韓氏開始百般阻礙夫妻二人,甚至害死婆婆。婆婆服下張丞相之女尋找到的仙藥,竟奇跡般復活,最終韓氏受到應有的懲罰。後來,張丞相之女與郭子儀曾孫在郭子儀壽宴上重逢,兩人在郭子儀的祝福下終白頭偕老。此外,安南王張氏四子與郭暖之二女定下婚約,但二人因升平公主的阻礙終散親。兩人經歷一番波折后,最終在壽宴上經郭子儀牽線搭橋喜結連理。

正如小說中所述,郭氏與張氏兩家兒女在郭子儀壽宴上化解多年恩怨,最終結為夫妻。郭子儀的壽宴並不僅僅是單純的庆祝活动,它更象徵著家庭和諧與幸福美滿。由此可見,郭子儀和其家族故事在朝鮮完整地受容。在現存的《郭張兩門錄》中,留有手抄者的名字。圖8右下方寫有「宜嬪筆寫」四字,此宜嬪即朝鮮正祖的後宮宜嬪成氏(1753-1786)。這一細節表明郭子儀家族故事深受宮中女性喜愛,並由她們親手抄錄留傳。 
孝懿王後和宜嬪分別手抄《坤殿御筆》和《郭張兩門錄》,可見,在朝鮮王朝正祖時期上流社會對郭子儀的深厚喜愛。郭子儀所象徵的福祿自然地融入朝鮮文化,郭子儀的故事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

六、英雄小說《郭汾陽傳》
中國古典敘事《太平廣記》對郭子儀的描述較為簡短,而在朝鮮王朝後期,郭子儀的故事通過韓文小說《郭汾陽傳》得以重新呈現。《郭汾陽傳》作者不祥,記述了郭子儀的一生,小說現有木刻版與活字本兩種韓文版本。20世紀初,該作品以畫片故事書出版,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郭汾陽傳》以英雄小說的形式講述了郭子儀的一生,主要內容概括如下:
1、郭子儀為郭璞的第七代孫,郭璞在選定葬身風水寶地時,預言郭子儀的誕生。 
2、郭子儀父親夢到唐中宗皇帝后,郭子儀便誕生。
3、郭子儀父親被強盜殺害,母親也相繼離世。父母離世後,郭子儀與其弟弟歷盡艱辛,後因故走散。 
4、李浩哲賞識郭子儀的英雄氣概,收其為部下。郭子儀從一位老翁處獲得龍泉劍與三本兵書,老翁預言,郭子儀將行大運,三十年後必成大器。 
5、郭子儀成為李浩哲女婿,並與弟弟久別重逢。郭子儀乘勝追擊,卻因受安祿山誣害陷入危機,經李白相救,最終化解危機。此外,郭子儀在太行山擊退妖怪,獲得姜太公兩千年前所穿的鎧甲與金頭盔。 
6、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郭子儀成功平定叛亂。因屢建戰功,被皇帝封為汾陽王。 
7、汾陽王郭子儀過上極為富裕的生活,盡享榮華富貴,膝下百子千孫,其樂融融。 

在《太平廣記》中,郭子儀被描繪為忠心護國的武官,而在朝鮮《郭汾陽傳》中,則被塑造為一個出身不凡、具有神奇能力的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在講述郭子儀出生部分時,加入了郭璞這一角色,並將郭子儀設定為郭璞的後裔,而在中國的文獻中並未提及郭璞。眾所周知,郭璞曾對《山海經》等神仙、道教類書籍進行註解。實際上,郭璞與郭子儀並沒有任何血緣或家族關係,然而在朝鮮小說《郭汾陽傳》開頭部分,作者將郭子儀描述為郭璞的後裔。文中還敘述到郭子儀的誕生與其第七代祖先郭璞選定的墳墓風水寶地有關聯。文中描述郭子儀父親夢見中宗皇帝,隨後不久郭子儀便誕生,這一情節也強調了郭子儀非凡的出生背景。 

那麼,為何小說會將郭璞設定為郭子儀的祖先呢?實際上,在韓國,苞山郭氏將郭璞與郭子儀收錄在其家譜中。此外,韓國有諸多關於郭璞的傳說,但大部分為郭璞與鄉下算命先生打賭賭輸,或被兒媳訓斥等內容。中國的郭璞在韓國竟演變成一個被鄉下算命先生或兒媳欺負,具有滑稽色彩的普通人物。在《郭汾陽傳》中,郭璞已不是原本的那個中國歷史人物,而是被重新塑造成融入韓國文化的人物。《郭汾陽傳》強調郭子儀是郭璞後裔,這一設定有兩層含義:第一,表明郭子儀和郭璞均為朝鮮讀者所熟悉的人物;第二,強調小說中郭子儀的神奇事蹟都是天意的安排。郭璞具有仙人、道教特性,郭子儀身為其後裔,自然地繼承了這些超凡的特性。 

郭子儀雖出身非凡,但一生歷盡艱辛。這一點符合英雄敘事中的經典結構:「出身不凡,歷經磨難,最終克服困難」。後來,郭子儀遇見一位神秘的無名老翁,經過半年修鍊,獲得龍泉劍與兵書,從此依照天意,發揮出自己的天賦能力。《郭汾陽傳》中寫道:
老翁拿出寶劍與三本兵書,對郭子儀說:「我在這裡等你,正是為了給你這些東西。三十年後,你將必行大運,望你盡忠報國,名垂千古」。

在中國古典敘事中,這一部分出現的是織女星,而在韓國小說中則是無名老翁。老翁將寶劍與三本書賜給郭子儀,並預言其未來大展宏圖。在英雄敘事中,輔佐英雄的“幫手”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老翁正扮演了這一角色。《郭汾陽傳》中出現了寶劍,高麗時期的《三國史記·金庾信傳》中也包含了類似的元素。據《三國史記》中記載,金庾信在中岳修鍊時,一僧人賜給他一把凝聚星辰之精華的四寅劍。同樣的元素也出現在朝鮮王朝時期的小說《劉忠烈傳》、《謝客傳》、《趙雄傳》中。郭子儀尋得龍泉劍的故事,遵循了英雄敘事中常見的“寶劍贈英雄”模式。尋得寶劍后,郭子儀用此寶劍擊退妖怪。隨後,郭子儀又獲得新的神物,他得到了姜太公的鎧甲與頭盔,從而開始提升自己的能力與地位。 

中國的《郭子儀平生圖屏》中,描繪了郭子儀從出生到晚年的整個生涯,包括遇見織女星與武曲星,以及獲得兵書的場景。由此可推測出,郭子儀尋得神物的故事情節可能源於中國民間的口頭傳說。後來,這個故事傳播到韓國,《郭汾陽傳》對其進行更為細緻的描述。 
20世紀90年代初,講述郭子儀故事的《郭汾陽傳》和《郭汾陽實記》出版為畫片故事書。小說封面採用彩色印刷,繪有郭子儀與夫人坐在一起過壽的場景。 
該小說內容與原有的《郭汾陽傳》大體相似。封面色彩華麗,繪有郭汾陽在眾多子孫的祝福下過壽的場景。封面下方繪有跳胡旋舞的舞姬,這與朝鮮王朝時期王室所用的《郭汾陽行樂圖》有相似之處。此外,《郭汾陽實記》結尾部分提到了繪製《郭汾陽行樂圖》的理由,內容如下:
兒孫滿堂,榮華一生,金童玉女出雙入對……汾陽王膝下百子千孫,盡享榮華富貴,繪製郭子儀福祿綿延圖以傳給後人。 
在《郭汾陽實記》中,郭子儀的形象象徵著福祿,這一形象一直延續到朝鮮王朝末期。作為福祿的象徵,郭子儀不僅廣為人知,并長期深受喜愛,成為朝鮮文化中獨有的元素。 

結語
如上所述,本文探討了中國歷史人物郭子儀在韓國傳統文化中的交融和演變。
郭子儀原是唐朝的忠臣及武將,直到朝鮮王朝中期一直被視為效忠國家的象徵。後來,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郭子儀晚年的富貴榮華和兒孫滿堂的幸福生活,從朝鮮王朝中期開始,郭子儀逐漸演變成福祿的象徵。朝鮮王室通過使用描繪郭子儀壽宴的《郭汾陽行樂圖》來祈求福祿,這幅畫隨後在民間廣泛流傳。朝鮮王朝的王後將《郭子儀列傳》用韓文宮體手抄製成《坤殿御筆》,體現了她的良苦用心和對家人的期望。她希望家人能夠效仿郭子儀的精忠報國精神,並享有福祿雙全的生活。韓文小說《郭張兩門錄》講述了郭子儀子孫的愛情故事,這部作品被宮中女性親手抄錄,说明朝鮮不僅對郭子儀本人的事蹟感興趣,也同樣關注其子孫的故事。到了朝鮮王朝後期,一部講述郭子儀英雄傳記的韓文小說《郭汾陽傳》問世。這部小說與中國古典敘事有所不同,融入了豐富的神仙與道教元素。 

通過這種受容過程,郭子儀這一中國的真實歷史人物,在韓國文化中已不再是遙遠的外國人物,他已融入韓國文化,并成為福祿的象徵。  
= = = 結束分隔線 = = =

讀者看完文章以後,不知覺得臺韓越多就越會比較有可能影響的問題上也因此被發現有興趣者在文化有什麼不一樣?!不過雖是如此,但是畢竟也是談中國真實歷史人物的古典文學,看完文章,您應該更珍惜我們固有中華歷史文化,連國外學者都來朝聖,今年臺南400的確也不一樣!
(于郁金攝)





































,



中華鱻傳媒 臺韓越教授齊聚大觀音亭興濟宮 崔真娥:福祿的象徵郭子儀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