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根據108年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是臺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的第4位;好發年齡約在45至64歲之間,比歐美國家提早8至10歲;當中又以45至49歲婦女發生率為最高,顯示乳癌是各個年齡層女性都需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60多歲的張女士於去(108)年9月時,因咳嗽、呼吸喘、骨頭疼痛至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威宇門診就醫,檢查後發現罹患乳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頭和肺部,因賀爾蒙受體為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第二型陰性,於是張女士接受陳醫師建議後,使用賀爾蒙治療加上CDK4/6抑制劑,目前持續追蹤已超過1年,本來需坐輪椅但現在可自行前來門診追蹤。
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威宇表示,目前的乳癌治療方法可分為局部與全身性治療,局部治療有外科手術和放射線治療,全身性治療有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療法;通常乳癌病人在進行手術切除後,八至九成病人須接受輔助性藥物治療,以預防癌細胞復發或轉移,並延長總存活期;輔助性治療有化學、荷爾蒙及標靶等藥物,其中荷爾蒙治療多為口服方式,具備便利性、低副作用及高療效等特色,病人的接受度較高,常用於乳癌細胞呈現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病人的治療。
乳癌形成的原因與女性荷爾蒙有密切關係,雌激素(estrogen,又稱動情素)是女性荷爾蒙的一種,約三分之二女性乳癌病人的癌細胞呈現雌激素接受體陽性;因此若能阻斷雌激素對癌細胞的刺激,就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這就是一般所謂的荷爾蒙治療,或更精確說法應該是「抗荷爾蒙治療」。
陳威宇醫師表示,在2014年多項研究證實,以停經針(GnRH-a)結合口服荷爾蒙藥物,可達到更理想的治療成果。結合停經針的使用,能全面的降低荷爾蒙的作用;研究顯示,新型藥物有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的治療效果只適用於停經後的病人,歐美國家以停經後的乳癌病人為多,但臺灣乳癌病人的年齡則介於45至55歲,停經前的乳癌病人比例並不低,這時利用停經針讓卵巢停工,再結合使用新型藥物有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能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如果病人是荷爾蒙受體陽性、但淋巴未轉移、或淋巴轉移但不超過3顆,這時選擇荷爾蒙治療,效果不會比化療差,而且副作用更低;對於年輕、高危險病人(例如淋巴轉移>3顆、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惡性度高)即使乳癌術後完成化療,也建議再合併停經針和泰莫西芬或新型藥物有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治療。
較年輕乳癌病人,也可能還有生育考量;現代人由於晚婚,35歲甚至40歲才生第一胎情況並不少見,以荷爾蒙治療取代化療,可減少化療的副作用,保護生育力;停經針能讓卵巢進入休眠狀態,即使必需接受化療的病人,也可以用停經針來保護卵巢。
對於賀爾蒙受體陽性且HER2陰性的晚期乳癌病人,標準治療為賀爾蒙治療,近2、3年來多個大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針對這群病人,第一線給予賀爾蒙治療加上CDK4/6抑制劑可延緩乳癌惡化的時間;CDK4/6抑制劑具有顯著的療效和相對輕微的副作用,提供賀爾蒙受體陽性且HER2陰性晚期乳癌病人一項新的治療選擇;過去CDK4/6抑制劑未納入健保給付,藥費相當昂貴,對乳癌病人是一大經濟負擔;去(108)年10月CDK4/6抑制劑通過健保給付,希望能造福更多晚期乳癌病友。
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威宇表示:近年來乳癌發生率雖逐漸上升,但乳癌的治療選項也愈來愈多元,病人不見得一定要先進行手術,或先進行化學治療,醫師會考量病人的腫瘤、健康狀況而做不同的建議;若病人及早治療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機會達到不錯的治療成效,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已經可以超過9成,呼籲民眾應注意自身身體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分類:健康醫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