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2022年8月25日星期四

厦金聯合創作8分鐘戲 廈金童樂獲福建少兒曲藝大賽一等獎

【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日前,由廈門市思明區文化館創作答嘴鼓《廈金童樂》榮獲第5屆福建省曲藝丹桂獎少兒大賽節目獎一等獎;據悉,這是首個由廈金文化工作者聯合創作的作品,是兩岸小朋友聯合表演並在福建省少兒曲藝大賽中獲一等獎作品。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理事長楊再平表示,兩岸小朋友同台搭檔傳統閩南民俗技藝答嘴鼓,十分默契。

「廈門金門門對門,兩邊距離沒多遠,早起過去買貢糖,下午回來吃晚餐…」在時長8分鐘答嘴鼓《廈金童樂》裡,來自廈門第二實驗小學展城分校三年級廈門學生朱敏瑞和臺灣籍學生洪靖恩搭檔,你一句我一句默契十足,帶領觀眾感受廈金風光與民風;這一作品以廈門金門文化為特色,用童真童趣語言呈現廈金文脈相承,血脈相連故事,表達兩岸少年對和平美好生活嚮往與憧憬。

該作品由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大陸國家級非遺講古專案廈門市代表性傳承人李志勇、金門閩南文化協會會長楊再平聯合交流構思創作;導演除了李志勇外,還有來自臺灣王子龍。李志勇說,創作期間,他和楊再平線上上聯繫,兩人反復討論,修改了十多稿;指導老師嚴育玲則很用心糾正孩子們發音,最終才有了這一好成果。
  
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理事長楊再平表示,該部作品是首個由廈金文化工作者聯合創作的作品,獲得福建省少兒曲藝大賽中節目獎一等獎及學獎二等獎及優秀指導教師獎。

楊再平指出,所謂「答嘴鼓」又叫「拍嘴鼓」、「觸嘴鼓」、「答喙鼓」、其實就是類似一種閩南語相聲,是一種流行於福建廈門、泉州、漳州和臺灣民間曲藝;在閩南語中「答」、「拍」、「觸」指「鬥嘴」、「打」諢」,「嘴鼓」、「喙鼓」指嘴巴。

維基百科「答嘴鼓」資料指出,答嘴鼓為兩人對口表演,使用閩南方言,講究說學逗唱而以「說」為主,互相鬥嘴、爭辯,內容風趣幽默,語言採用四句接連嚴格押韻的「四句聯」形式,富有節奏感。單人表演則需要模仿兩個人物的口氣;因其形式類似相聲,故也被喻為「閩南方言相聲」。..明末鄭成功率兵進駐台灣後,閩南甲士也把「四句聯」的形式帶入台灣,稱為「觸嘴古」,在押韻上較為自由。..除了作為獨立的曲藝形式,答嘴鼓也常穿插在其他場合中;如梨園戲、高甲戲中經常使用答嘴鼓來插科打諢,佛教、道教道場也穿插答嘴鼓,還有一些廣告也採用這種形式。..答嘴鼓的傳統書目有《目連救母》、《游地府》、《烏貓烏狗》、《瞎子啞巴打架》等;著名藝人有宋集仁(藝名「蘭波里」)、林鵬翔等。..2006年,答嘴鼓成為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文百科「答嘴鼓」資料指出,答嘴鼓流行於福建省泉州市及閩南其他地區和臺灣省,港澳地區以及講閩南方言的海外僑胞中一種喜劇性傳統說唱藝術;亦名觸嘴古、拍嘴鼓或答嘴歌,臺灣至今叫觸嘴古,觸嘴是斗口、舌戰的意思,古就是講古、講故事的意思;在閩南方言中,「嘴鼓」也作「腮」、「嘴巴」解,答嘴鼓也可解釋為專靠嘴巴對答,以語言風趣取勝,內容不一定都是「古」(故事)。

中文百科「答嘴鼓」有關歷史起源,小編整理如下:
1、答嘴鼓的起源、沿革沒有文字記載,但在古老的梨園戲及提線木偶戲、高甲戲中都運用答嘴鼓形式插科打諢;舊時和尚、道士做法事,也穿插使用這種形式,可見它在民間流傳很久。
2、在閩南地區,古來民間賣藝的、賣藥的在招攬生意時,乞丐在行乞時,說的話都講究押韻,即興發揮,如同順口溜一樣;甚至民間婚喪時也常採用一種「念四句」韻語形式,例如新娘入洞房時的「念四句」是「雙腳踏入來,交椅兩邊排:新娘是天使,女婿狀元才」。
3、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大軍進駐臺灣,將士多為閩南人,「念四句」也傳至臺灣,當地稱為「四句聯仔」,後來逐漸發展為「觸嘴古」,與閩南的「答嘴鼓」形式相同。
4、由於「念四句」在民間廣泛流傳,逐漸在人們日常談天說地時,也被運用來戲謔論爭;它要求雙方反應靈敏,口舌流利,如一方接不下去,就會引起鬨堂大笑,這種形式逐漸發展成為答嘴鼓。

據了解,維他露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多年來辦理「全國閩南語答喙鼓比賽」,推展本土教育,不餘遺力;1991年6月,臺灣宜蘭舉行「台灣首屆答嘴鼓比賽」,促進臺灣答嘴鼓藝術水平提高;而臺南市合併升格後,2011年6月6日首屆「本土語言答喙鼓比賽」在臺南市東區勝利國小熱鬧開講;來自臺南市各區共46組國小同學,分為閩南語、客家語2組,各自使出看家本領,讓所有人看見本土語言運用在說唱藝術之美。
  
楊再平表示,金門現有金湖國小陳為信校長指導一群小朋友在傳承學習這項閩南傳統民間曲藝,是閩南語學習運用好方法,成果豐碩;其中,臺灣桃園市每年「閩南文化節」中就有一項「答嘴鼓」大賽,不限年齡都可報名參賽。(照片由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理事長楊再平提供)

答嘴鼓,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
中華鱻傳媒 厦金聯合創作8分鐘戲 廈金童樂獲福建少兒曲藝大賽一等獎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