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顯示包含「新聞總覽-國際」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新聞總覽-國際」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0月16日星期五

印尼福建社團聯誼總會 參訪金門大學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于郁金/綜合報導】印尼福建社團聯誼總會舉行第8屆世界福建鄉親懇親大會,並特別安排2日的金門遊,到訪的印尼金門僑親特別撥空到國立金門大學參訪,受到國立金門大學全校師生的熱烈歡迎,國立金門大學校長黃奇非常感謝印尼金門鄉親對金門大學的支持與協助,印尼金門僑親除了聽取國立金門的簡報之外,也參訪「黃進益休閒管理學院」以及「王振坤講堂」;雙方交流熱絡,氣氛愉快。

2015年7月19日星期日

佛光青年幹部會議開幕 世界青年200名齊聚南非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洪秋亮/于郁金/綜合報導】2015年國際佛光青年幹部會議7月14日至18日於佛光山南非南華寺召開,全球五大洲近200名青年參與,此會議由南非佛光青年團爭取多次後,方獲得主辦權,因此對於會議中各項活動和流程,都經過詳細地沙盤推演,希望讓各國的青年打破過去對南非的印象,重新認識非洲大陸。

2015年6月29日星期一

梵諦岡佛教與天主教對談研討會 佛光山代表發表演講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洪秋亮/于郁金/綜合報導】為紀念「梵諦岡宗教對談理事會」成立50週年,邀請美國紐約、華府、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等5大區、40餘位佛教和天主教代表,前往梵諦岡「瑪麗亞會議中心」,舉行為期一週的「佛教與天主教對談研討會」;佛光山由紐約道場住持覺泉法師、美國佛光出版社執行長妙西法師、芝加哥禪淨中心監寺滿普法師代表出席,其他亦有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中國、韓國、日本等佛教代表參與。

2015年5月15日星期五

尼泊爾童軍團生力軍 不畏風雨助災民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洪秋亮/于郁金/綜合報導】無論日曬雨淋,都阻擋不了尼泊爾Bhaktapur區童軍團為災區付出的決心,他們代表著尼泊爾未來的新希望。佛光救護隊聯 合大馬佛團日前到尼泊爾賑災,前往Bhaktapur區Jelan Tole第二村搭建帳蓬,10位朝氣蓬勃的青年童軍前往協助,在總教練Achut Prajapat帶領下,成為全場主要的生力軍。

尼泊爾Bhaktapur區童軍團用心地向佛光救護隊領隊李福財學習搭建帳蓬的技術,從剛開始的手忙腳亂、錯誤連連,一直到熟能生巧,每個人的臉上都綻放自信的笑容。





由於尼泊爾是典型的大陸高山氣候,春天的午後乾燥酷熱,瞬間陣雨降下的雨水卻是冰冷凍人。在搭建帳蓬的過程中,突然下起驟雨,大家匆匆找地方躲雨,不料天 氣瞬間又轉晴,烈日炙烤,只見這些青年童軍不等教練招呼,主動發聲,立即跑回現場,繼續俐落地搭建帳蓬,不理會身外寒暑,一心完成任務。

日前佛光救護隊到此區勘察,此區總共需要20頂帳篷,經過村長Mahendra Khayamali的協調與聯繫,將臨近災區的一片空地碾平,充作搭建由台灣紅十字會捐贈帳篷的處所。

在佛光救護隊、馬來西亞佛團代表與當地童軍、村民的積極配合下,大家齊心協力完成工作,居民也有了棲身之所。隨後在佛光山南亞專員覺門法師、加德滿都滿願 大寺本蓮法師、臺灣紅十字會社工處代表魏祿諺專員等人見證,救護隊將帳篷移交予受惠災民,由村長Mahendra 代表接受。

在Bhaktapur區發放完畢後,佛光救護隊繼續前往Kiripur Gamcha村莊勘察災情,村長KIran Maharjan說明村內有27戶居民仍急需帳篷容身,希望救護隊能施予援手。

此外,加德滿都滿願大寺住持蘇卡法師與本蓮法師亦於上午時分,偕同佛光救護隊及馬來西亞佛團前往加德滿都市中心臨近的受災村莊勘察災情,包括距離加德滿都 市中心10公里以內的Tao Khel村、Bosigago村和Karuna Buddhist Center等地,提供必要的協助。

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在災後收到來自尼泊爾信徒Karuna Buddhist Center的求助,希望該會能前往關心收留逾百位災民的道場,因此促成此次拜訪的因緣。

尼泊爾5/12日又強震 大馬佛光救護隊賑災驚險過關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洪秋亮/于郁金/綜合報導】尼泊爾又強震,剎那之間,地鳴聲響起,灰塵揚起,現場一片朦朧,尼泊爾5月12日在當地時間中午12時35分再傳強震,震央 位於南岐巴札鎮(Namche Bazar)以西68公里,靠近聖母峰近西藏邊境,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先前指出地震規模7.4級後又下修為7.3級,除了首都加德滿都建築搖晃, 連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建築都在搖晃,孟加拉首都達卡也有感。

當日馬來西亞佛光救護隊由Shuka法師及覺門法師帶領兵分兩路前往山區賑災,突如其來的強震,讓位於加德滿都近郊的巴蘭布 (Balambu)Pranidhi Purna精舍附近居民不敢回家,Shuka法師決定在道場設立收容中心收容災民,佛光救護隊員則協助搭設帳蓬,並提供伙食給災民。

另一路賑災隊在覺門法師帶領下,佛光救護隊與馬來西亞佛團連同國際佛光會尼泊爾協會會員,前往尼泊爾北部、比鄰西藏的Sindu Palchok區內的深山展開物資發放工作。該地距離加德滿都約4小時車程,在山區內還必須經過一段相當長且狹窄,而且完全沒有柏油路的山路,才能抵達發 放地點,狹窄的山路同一時間,僅能提供一輛汽車出入。







當發放工作完畢的回程中,突遇7.3級強震,山區多個路段受到強烈餘震影響,造成坍塌房屋的瓦礫、山上巨石、枯木從山坡滾下,擋住了巴士的去路,亦堵住道路通行,尼泊爾佛光協會義工因此下車協助清理路段,救護隊和佛光義工唯有以徒手移開。

佛光救護隊隨行人員林麗悅表示,當時在棚子下吃午餐,用完餐後準備離開時,剎那之間,轟隆轟隆的地鳴聲響起,原來強烈地震再度發生,一瞬之間,飛沙走石, 原來群聚眾人吃飯的棚子,全部應聲倒塌,連同旁邊幾間建築物也陸續倒下,灰塵揚起,現場一片朦朧,在場許多老弱婦孺尖叫聲與哭聲此起彼落,數名災民在強震 中受傷,佛光救護隊員趕緊前往包紮處理傷口。

山區內擁有9個村莊,共995戶居民,當中900戶屋子在地震後倒塌,此次發放惠及其中350戶居民發放的物資,包括米、豆、麵、鹽、肥皂與水桶等。村內的居民在地震後皆守望相助,甚至設法借貸籌募資金來興建臨時棲身之所,讓無家可歸的村民居住。

擔任巴士司機的村民Ramesh Shrestha透露,當地大部分居民皆以務農維生,但每個家庭僅擁有約3至4個月的糧食,農作物也不售賣。一年中剩餘的8個月需到外地尋找工作,至於比較有能力的年輕人,皆已離鄉工作,因此住在這裡的人,多為老弱婦孺。

當地受災居民雖仍需要外界協助,但聽聞佛法救護隊、馬來西亞佛團與尼泊爾佛光協會將前來發放物資,亦歡喜的等待大家的到來,當中還有7個家庭成員,主動前 來協助烹煮午餐供眾,當地災民準備了午餐供養給救護隊全員,而尼泊爾民俗以白水煮蛋代表喜慶、祝福,滿願大寺為佛光救護隊準備了白水煮蛋,祝福同時慶祝大 家平安無事。

2015年5月14日星期四

佛光救護隊雪中送炭 尼泊爾災民:此生永不忘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洪秋亮/于郁金/綜合報導】佛門有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而在房屋坍塌的尼泊爾災區,最殊勝的浮屠,莫過於提供災民可以棲身的帳蓬。5月10日尼泊爾發放的帳蓬由臺灣紅十字會捐獻,蓆子則由當地婦女會捐贈,各方善緣匯在一起,呈獻出一幅最美的人道風景。

佛光救護隊聯合大馬佛團、國際佛光會尼泊爾協會,在佛光山南亞專員覺門法師帶領下,5月10日在法城(Dharmasthali)鄉區發放20個帳篷、 270個睡袋及約300張蓆子。Dhasmasthali區行政官員Bijaya Raj Subedi出席移交儀式,見證馬來西亞佛光人及佛教徒滿滿的愛心。

Bijaya在致詞時感謝佛光山、國際佛光會、佛光救護隊、臺灣紅十字會等,在災民嚴缺生活基本物資之際,雪中送炭,同時祈願災難不要再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法城是佛教徒的聚居地,村內擁有禪修中心,還有一棵百年的菩提樹,需要25人合抱才能圍成一圈。發放儀式圓滿後,蘇卡法師帶領全場虔誠合十,以巴利文為大眾祈福。

法城位於加德滿都市中心7公里外的市郊,人口非常密集。當地青年Najendra表示,法城約有4千名居民,大部分房屋都用土磚建成,一座座房子星羅棋布、櫛次鱗比地排列,可以想像地震發生時,磚塊、瓦石紛紛墜落的驚險景象,讓當地居民經歷一場可怕的生死經歷。

尼泊爾強震災後現場約有7成房屋變成一堆瓦礫,其餘樓房也岌岌可危,隨時有坍塌的風險,政府也禁止居民返回危樓,許多災民有家歸不得,而貫穿鄉區的巷弄,則堆滿廢棄的木材、磚石,讓村民出入極不方便。

尼泊爾地震發生迄今,雖已超過半個月,但77歲的Masimaya回想起地震的畫面,仍心有餘悸,感到非常害怕,也不敢再回到家中。她在地震中受了傷,幸而家人即時將她救出來,目前她與家人尋了一片空地,以竹子與帆布搭建成小帳篷,暫時有一處棲身之所。

70歲Santumaya也在地震時遭鋅板割傷,卻一直沒有好好處理傷口,佛光救護隊亦即時為她消毒包紮。身為佛教徒的Masimaya表示,看到山河變 色感到很難過,惟仍相信諸佛菩薩會加持這片國土,對於前來提供援助的佛光救護隊,她感動地雙手合十,聲聲感謝,表示此生永不會忘。

2015年5月11日星期一

佛光聯合救護隊 馳援被遺忘的重災區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洪秋亮/于郁金/綜合報導】尼泊爾強震災後發放物資最困難的部份,就是物資發放不均的問題,由於一些災區經媒體曝光,湧入大批的救援物品;而一些重災區苦苦等候,卻沒有得到任何援助。

尼泊爾大地震發生至今已超過半個月,佛光救護隊及馬來西亞佛團5月9日便發現一個被忽略的重災區,部份災民沒有得到政府及任何組織的援助,一些人冒著生命的危險居住在危樓,另一部份災民則露宿戶外,幾經辛苦才張羅到供全家容身的帳蓬。

此嚴重災區位於Bhatapur區的Jelan Tole 第二村,情況令人鼻酸,全村原有600戶人家,其中有400戶房屋受損,由於各方救濟有限,200戶人家唯有搬離村子另尋生路,其中無法離開的災民,仍在當地苦候援手。


佛光山南亞專員覺門法師、佛光救護隊領隊李福財及隊員、國際佛光會尼泊爾協會巴南布分會會員Ramesh等13人,在9日的考察中,發現當地貧困的災民,每戶人家每個月的收入,只有微薄的20元美金,面對即將到來的雨季,災民束手無策。

Jelan Tole 第二村一名熱心的災民Purna Duwat,為了協助低收入的鄉親,計畫在一處安全的地點,清出一片空地,並擬搭建50個帳蓬,希望各界施予援手,以解燃眉之急。Purna Duwat指出「我個人的能力有限,只希望能搭好50個帳蓬,之後再繼續協助其他人。但令人擔心的是,又開始下起細雨,空地成了泥濘,計畫面臨挑戰。」

佛光救護隊經過嚴密的考察後,5月11日將前來發放帳蓬,讓災民有一個棲身之所,以度過尼泊爾漫長的雨季;與此同時,佛光救護隊也前往3個鄉區發放物資, 分別是Sringarepati、Kashar Thok、Jayanti Gawn,約有250戶人家受惠,將獲得白米、泡麵、油、鹽、豆類等食品。

值得一提的是,尼泊爾籍女醫師Rakshya Shrestha亦隨同佛光聯合救護隊,前往Sringarepati村協助義診,服務75名災民;前來求診的災民多是婦孺,或因外傷、或因衛生問題,身處缺乏醫療資源的災區而延誤醫治。

對於佛光救護隊送暖,當地災民皆抱著感恩、感謝之心,並希望藉著發放的物資,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

2015年5月10日星期日

尼泊爾強震災情慘重 佛光救護隊勘查重災區賑濟民生物資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洪秋亮/于郁金/綜合報導】尼泊爾強震災情慘重,佛光救護隊聯合馬來西亞佛教團體,5月8日前往位於尼泊爾與西藏邊境的Sindhu Palchowk縣放發民生物資,當日發放的物資有白米、豆類和乾糧,共有413戶居民受惠;在兩地佛光人的通力合作之下,整個發放物資過程非常順利,3 小時圓滿此次任務。

距離加德滿都約4小時路程的Kyule村莊,是此次重災區之一,1040戶之中,有487棟房子倒塌、14人罹難;一路所見,盡是斷垣殘瓦,災民生活極其辛苦。



在國際佛光會尼泊爾協會督導Anoja法師、會長Deva Shakya帶領下,40名當地佛光義工,連同9位佛光救護隊前往發放物資,雖然路程顛簸難行,但是大家士氣高昂,一心協助不幸的山區災民;5月8日發放 白米、豆類和乾糧等物資,山區災民聞訊,不惜遠程徒步而來,很有秩序地排隊領取;而山區的小朋友更是以傳統的「頭頂麻繩」方式,把白米馱回家。

另一方面,佛光山覺門法師偕同佛光救護隊領隊李福財、隊員孔鳳嘉,前往加德滿都西北的法城鄉(Dharmasthali)考察災情。

此次地震,法城鄉内第1村至第4村災情極為嚴重,4個村落的損壞度達80%以上。前鄉委主席表示,此4村有300戶家庭,其中270戶家庭在此次強震中淪為災民,流離失所。

由於房子坍塌或淪為危樓,大部分災民被迫露宿於學校草地、空地,乃至菜園裡的簡陋帳篷或棚子;其中露居學校草地上的災民,將在學校重新開放時,面對必須撤離的困境,情況令人非常擔憂。

根據佛光救護隊團隊考察的結果,發現該災區曾獲中國紅十字會與尼泊爾軍隊提供帳篷,惟受濟的災民不多,仍有大多數居民等待救援;因此佛光救護隊決定5月10日動員到法城發放物資。

佛光救護隊團隊表示,除了法城鄉,考察隊亦到Manmeju村視察災情;法城與Manmeju村雖受到重創,但村民態度正面,用平常心對待此次災難,不但沒有怨天尤人,還努力找尋仍可使用的生活用具與磚塊,積極重建家園。

2015年5月5日星期二

5月衛塞節 四合一救援總隊任務圓滿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洪秋亮/于郁金/綜合報導】時逢衛塞節,四合一救援總隊5月3日深入Bara Bhanjyang山區捐贈白米等民生物資,災民雙手合十,大聲說出「善哉、善哉、善哉(Sadhu、Sadhu、Sadhu)」,感謝臺灣及馬來西亞協助,圓滿此次賑災任務。

「人間有愛‧同體共生」尼泊爾四合一救援總隊一行人,搭乘滿載物資的大卡車,前往山上發放150戶糧食,途經懸崖峭壁,險象環生;抵達高山時,災民早已在 山上唯一的空地集合等待;此行尚有馬來西亞佛光山如行法師、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金剛總召郭銘群,率領大馬佛光救難隊及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國際佛光 會尼泊爾協會佛光人,一同前往災區賑災。


由於地震造成山崩,山區道路中斷,食物匱乏的災民,必須從深山村落行走2至3公里的路程,前往賑災物資發放區,再帶回溫飽一家大小的糧食。

Shuka法師告訴當地居民,這些物資在國際佛光會的號召下,匯集了台灣、馬來西亞等國家地區的愛心,送往此處協助居民度過地震的難關。災民感恩地雙手合十,大聲說出「善哉、善哉、善哉(Sadhu、Sadhu、Sadhu)」,感謝臺灣及馬來西亞協助。

賑災結束後,四合一救援總隊於在尼泊爾的救災任務,正巧於衛塞節這天圓滿;Shuka法師感謝大家前來救援,他相信這是佛陀的旨意,讓大家回到佛陀的故 鄉,幫助苦難眾生。Shuka法師表示,幼年時曾在印度德里見過大師,因追尋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並在尼泊爾發揚光大,如今才有尼泊爾的這個弘法據點,讓 大家在此相聚。他感謝印度德里文教中心主任慧顯法師的善因妙緣,成就此次人道救援。

慧顯法師表示,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此行大家用身心靈感受世間無常的衝擊,在改變的洪流中,鼓勵大家學習如何自處,並看清世間改變的實相,了解佛陀宣說四聖諦的佛法。並強調「大眾來此以六根看盡一切,要一再多聞薰習,了解世間的無常,才是真正的功德圓滿。」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衛塞節(Vesak)是南傳佛教傳統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槃的節日。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如斯里蘭卡、泰國、柬埔 寨、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尼泊爾等國的佛教徒,均在這一年一度的重要節日中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衛塞(Vesak)是斯里蘭卡僧伽羅 語,源於巴利文「Visakha」一詞。在印度、孟加拉、尼泊爾,該節日稱為「Visakah Puja」或「Buddha Purnima」;在泰國稱「Visakha Bucha」;在印度尼西亞稱「Waisak」;斯里蘭卡和馬來西亞稱「Vesak」或「Wesak」;在寮國稱「Vixakha Bouxa」;緬甸稱「Ka-sone」。..每年衛塞節的日期根據曆法而定,是在5月的月圓之日。將這天(或數天)列作公眾假期的包括斯里蘭卡、馬來西 亞、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越南等國。鑒於衛塞節已獲得聯合國承認,因此國際的正式名稱是「聯合國衛塞節」(United Nations Day of Vesak)。

維基百科資料顯示,衛塞節,其實是把佛陀誕生、成道、湼槃,於同一日紀念。據記載,佛陀在5月的一個月圓之日出生;35年後又在5月的某月圓之日,於菩提 樹下悟道;後來他湼槃那天,巧的也是5月的月圓之日。三者雖非同一天,卻全都在5月份,且有月圓之最大共同特點。於是,後世的佛教徒,便訂下在每年5月的 第一個月圓日,慶祝衛塞節。Vesak在印度古代梵文的意思,正就是「月圓」解也。

重災區土庫查納拉 200年歷史「人樹」奇蹟完好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洪秋亮/于郁金/綜合報導】尼泊爾地震重災區Tukucha nala(土庫查納拉)有1100戶人家,但坍塌房屋高達900戶,損毀程度相當嚴重,然而超過200年歷史的「人樹」(Lordbisna tree)與拉達克里斯納(Radakrisna Temple)興都廟卻完好無損,讓人嘖嘖稱奇。

尼泊爾四合一救援總隊5月2日前往土庫查納拉4個落後村莊,包括Giri gaun、Giri Gaun、Sanakola及Kalamashi等處發送物資;土庫查納拉距離加德滿都有36公里,居民有1100戶、約4000人居住,強震後房屋坍塌 900戶;震後第7天,仍無政府及軍警進入伸援,村民斷糧已逾5天。


而人樹位於斯尼樂高安村(shinire gaun),即是派發物資的地點;人樹四周的房屋已倒塌,樹下的羊棚也難以倖免,但人樹和興都廟卻絲毫未受地震影響,依然屹立不搖。

自古以來,每逢周六,村民就聚集在人樹下膜拜濕婆,祈求平安;此次人數及興都廟完好無損,因此當地居民深信是濕婆神顯靈。居民卡特蘭指出,大地震造成當地27傷、13死,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卡特蘭表示,尼泊爾人相信濕婆神曾經來到凡間,並在尼泊爾各處種下人樹,保佑人類。

69歲巴德立在領取物資時表示,地震發生時,兒子正在屋內吃午餐,因來不及逃跑而被壓死,留下他和媳婦及2名孫子相依為命;家人已5天沒有糧食,只能依賴鄰居接濟,如今拿到物資,感到非常激動。

值得一提的是,該區海拔超過3000公尺,只有一條狹窄的泥石路貫穿各個村莊,村民世代以種麥、馬鈴薯及白蘿蔔自給自足;村民生活貧窮,買不起水泥,也沒有打地基,大部份的屋子都是用牛糞混入沙子後,以固定磚塊,連外牆也僅塗蓋一層牛糞,因此一有地震,便容易倒塌。

賑災遇強震土崩 救援總隊險象還生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洪秋亮/于郁金/綜合報導】臺灣及大馬佛光山救援隊其中一批人馬,入山區賑災遇餘震,回程途中再遇土崩,搜救隊到偏遠山區賑災一波兩折,有驚無險。

臺灣及大馬佛光山救援隊其中一批人馬,5月2日前往距離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約80公里外的Sindupalchowk縣的Khadichoure山區賑災,跨過邊境就是中國,有約1500人在大地震中喪命。


原本80公里的距離,只需約1小時路程,不過從加德滿都到山區的路道狹窄、顛簸,加上部分山區道路因土崩被淹沒,車隊一路走走停停,因此花了超過3個小時,才抵達目的地。

進入山區後,發現道路更加狹窄,而部分道路被土石掩蓋,大型交通工具經過時,若稍有偏差,極可能翻入山谷,但當地司機已熟悉山區道路駕駛,絲毫沒有難度。

一行15名救援隊人員及佛光人抵達目的地,立即在寬敞的河岸紮營設醫療站,為災民提供醫療服務;就在一行人於河岸旁的學校走廊卸下物資時,突然發生餘震及「轟隆」聲,時間維持約3、4秒,眾人立即跑出學校,並將物資搬到空地。

而醫療隊更是把握時間,為250名居民提供義診醫療服務,其後的3、4個小時都不再發生餘震,但烈陽高照及炎熱的天候,則讓所有的人汗流浹背,頻頻拭汗。

結束Khadichoure的義診醫療服務與發放物資後約1個小時,此處再度發生強烈餘震;車隊再繼續開往下一個目的地,半路再遇上土崩,沙石淹沒部分道路,且部分路面龜裂,經清理後,變成單程道,兩邊方向的車輛已形成約2公里長的車龍,只能輪流通車,險象環生。

突刮強風 帳蓬倒 災民唱歌樂觀面對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洪秋亮/于郁金/綜合報導】加德滿都5月2日晚間,突然刮起一陣強風,將災區災民搭建的臨時帳篷吹得東倒西歪,儘管面對餘震與強風的威脅,尼泊爾人仍拿起吉他高歌,展現樂觀的天性。


在強風吹襲下,四合一救援總隊投宿的Pranidhi Purna精舍內,臨時搭建的帳蓬被吹倒,救援總隊成員立即趕往災區,關心住在帳蓬內家園全毀的災民。

由於風力強大,不少災民的帳篷已被強風吹得搖搖欲墜,淡定的災民將散落一地的家當搬回帳蓬,而年輕人則拿起吉他,隨著優美的樂音高聲歌唱,他們臉上沒有愁苦,不因地震天災而悲傷難過,反以樂觀的心面對困難,迎向未知的未來。

走進災民的帳蓬,小小不到6坪的臨時棚子,居然住了60多人。災民表示,地震震毀家園,大家一起住在帳篷裡,彼此互相照顧,感覺更像一家人,即便夜晚低溫下探15度,也因凝聚關懷的心而溫暖了起來。

居民迪姆表示,尼泊爾當地政府沒有關心他們,雖然不知道未來在哪裡,但是看到四合一救援總隊從臺灣、大馬飄洋過海來援助他們,大家內心反而充滿感激,更決心要自立自強,帶領家人重建家園,因為他深信「有愛就有力量」。

尼泊爾賑災手札 pray 4 Nepal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洪秋亮/于郁金/綜合報導】尼泊爾Pranidhi小村莊的受災民眾,5月1日晚上聚集在廣場的空地,人人手持蠟燭,點燃排成pray 4 Nepal (為尼泊爾祈福) 的圖案,爲這次的尼泊爾大地震的罹難者、受傷者祈福。


這裡的天色暗得快,居民簡單吃完晚飯後,陸續聚集在廣場中,交談、交換著有關地震的相關訊息,也關心災後家園如何重建的問題。

雖然因地震的關係,不少人連祖傳的房子都倒塌毀損了,也有人家破人亡,讓身心遭受極大的痛苦。大家七嘴八舌討論著近日來的種種,甚至抱怨國家的救災緩慢, 但提到遠從台灣、馬來西亞民間團體組成的「四合一救援總隊」及佛光山駐錫在印度弘法、經常到這裡義診的法師,此次也協助救災,還有國際佛光會在當地成立的 協會會員,連日來跑腿協助相關救災的翻譯、救援行動,這些來自外界的滿滿關懷,在他們的談論過程中,已漸漸化為他們心中的力量,居民也不再愁容滿面,而是 以堅毅、感恩的心,感謝大家對他們的關懷與照護。

其後,無論大人或小孩,居民自發性地將手中的蠟燭放在地上,排成pray 4 Nepal的圖案,有的人還手持標語,上面寫著:「勇敢的尼泊爾人,不要哭泣,我們要帶給別人滿面的笑容,無論過去、現在、未來,我們都要勇敢的走出 去。」大家並圍成一圈,雙手合十地歌詠祈願,祈求不幸往生者的靈魂能安息,受傷者能早日康復,毀損的家園能趕快重建完成,讓受傷的尼泊爾,這黑暗時刻早日 結束。

原來這場地震並沒有擊垮他們的信心,而是震出了民眾的信心與勇氣,他們也將秉持其樂觀知足的性格,為重建家園而努力。

或許重建之路會很漫長,但尼泊爾別哭泣,因為,還有我們佛光人會繼續支持、陪伴你,以佛陀慈悲濟世的教法,引領著大家走向未來光明的佛光大道。

尼泊爾古城設醫療站 災民投入義工服務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洪秋亮/于郁金/綜合報導】位於尼泊爾加德滿都北方、興建於西元前500年的古城Bhaktapur(巴克塔布),在此次地震中,造成許多古建築群倒 塌,大多數民眾無家可歸,只能在戶外空地紮營,過著沒水沒電的生活。「人間有情‧同體共生」尼泊爾四合一救援總隊5月1日前往此地,分別設立2個醫療站, 由高雄長庚醫院及佛光山雲水醫療隊為近千位災民義診。

國際佛光會金剛總召郭銘群表示,震後的尼泊爾,民眾最迫切需要的,除了飲食、民生物品,就屬醫療救護為當務之急;在兩岸攜手合作中,原本滯留在廣州的3箱 藥品已送抵尼泊爾,為了減除災民身心的不適與恐懼,佛光山雲水醫療隊前進災民收容所設立醫療站,至於擁有千年歷史的印度教古廟Dattatri temple,則由長庚醫院團隊協助設立醫療站。



經過數天前往各個重災區勘查災情、傾聽災民心聲的郭銘群說,由於佛光山與佛光山擁有經驗豐富的921地震救災經驗;目前民生物資皆可在當地取得,然而災後 的3至6個月,災民最迫切需要的是睡袋及帳篷,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已在台灣繼續匯集物資,等候班機送往尼泊爾,再委由國際佛光會尼泊爾協會及 Sukha法師發送給真正需要的災民,幫助尼泊爾度過難關。

雲水醫療隊義診醫師羅富剛,從早到晚看了300多個病人。他表示,災民活在苦難中,身心受創嚴重,悲苦的氣氛迎面而來,讓他心裡非常難過;而來看診的民眾 大多是感冒或慢性疾病,還有地震後的恐慌與失眠,佛光雲水醫療隊的醫護專業與佛教慈悲濟世的背景,剛好可以幫助他們解決身體病痛,減緩災民的震後心靈陰 影。

為什麼自願投入尼泊爾震災義診?羅醫生說,台灣有很多醫生,不缺我一個;但尼泊爾在地震災難中,需要更多醫生來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尼泊爾青年迪普(Dipu)得知台灣設立醫療站訊息後,主動投入義工行列。他曾在中國武漢學習中文一年,此次擔任翻譯,協助醫生與病人問診。迪普表示,尼泊爾地震發生後,很心疼同胞受難,謝謝台灣幫助尼泊爾。

2015年5月2日星期六

深入重創區物援 災民淚眼感謝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洪秋亮/于郁金/綜合報導】4月30日「尼泊爾四合一救援總隊」在印度德里文教中心主任慧顯法師、國際佛光會尼泊爾協會會長Deva Kaji Skarya、秘書Uttam Lal MananDhar帶領下,花費3個小時的車程,前往此次震災中,受創最嚴重的Kavre縣Panchakhl村發送物資。

距離市郊40公里外的重災區Kavre縣Panchakhl村,至今仍受政府管制,不但沒水電、沒物資,更是缺乏醫療。在尼泊爾協會會長Deva Kaji Skarya極力與官方接洽後,終於同意讓尼泊爾佛光協會前往發放物資,四合一救援總隊總召郭銘群,於是號召中華民國搜救總隊、臺灣紅十字會一同前行勘 災、賑災。

3個小時多的車程,「尼泊爾四合一救援總隊」從城市經過鄉村、再前近喜瑪拉雅山區,來到位於加德滿都北方50公里的物資發放站Panchakhal Tirppie;此處地處偏遠,當地只有1352戶人家、人數約9800人,震後造成880戶民房倒塌毀損,家園滿目瘡痍,能夠使用的物資更是相對匱乏。

當載滿物資的貨車一到場,上百位災民皆露出期待的眼神,不少人從連政府都不敢深入救災的破損家園中,步行3公里來到物資發放站。

國際佛光會尼泊爾協會會長Deva Kaji Skarya表示,此區在地震中是受災最慘重也是最偏鄉之處,災民亟需糧食與醫療,因此首批賑災品,就以米、糖、麵等日常生活用品為主;由於飛機運載量受 限,佛光會準備的物資尚無法即時送抵尼泊爾,但4月30日下午傳來好消息,據聞物資已到達加都機場,將可持續展開物資及醫療援助;尼泊爾佛光協會代表災民 感謝佛光山與國際佛光會,在星雲大師指示下慈善救助,讓人民非常感動。

然而跟隨物資車隊進來村落的,還有荷槍實彈的軍隊。佛光會秘書Uttam Lal MananDhar指出,受災戶有880戶,但只能準備500戶救濟品,由於其他災民也想到此處領取物資,政府得知訊息後,便派軍隊前來協助維安;依照政 府發放賑災品的標準,家中有人死亡、受傷或無家可歸者,才可獲得物資救援。

24歲Surya Danwar表示,地震當時正在家中使用電腦,突然一陣天搖地晃,他被屋樑打到後便昏厥了,醒來後發現身體受傷;他非常感動佛光山是第一個來發放物資、救 援災民的單位,政府相關機構至今尚未前來救援,佛光會的即時援救,令人非常感動;目前有很多災民沒有地方住,僅用鐵皮遮風避雨,希望能有帳篷可安居,但更 擔心的是災後傳染病蔓延。

「弟弟和姐姐都在地震中往生了,」71歲Thuli Danwar含著淚說,房子已經震毀,家破人亡的他內心非常痛苦,這幾天靠著鄰居接濟勉強度過,感謝佛光會在這艱難時刻前來幫助,終於有食物吃了。

村長Mohan Kharel感愾地表示,已向政府單位提出需求,但政府和NGO迄今還沒有回應,國際佛光會則是第一個前來救援的組織,雖然災民還需要很多帳篷、睡袋,但這次提供的食物,已讓居民很感謝,希望還有更多物援。

值得一提的是,救援總隊行經災區,發現不少房子坍塌一半,但災民竟拿著一塊布、幾根竹子撐起來,小小的一方空間就成為他們的房子;但也發現沿路許多人搭乘巴士,回到家鄉協助善後;在苦難中,看到尼泊爾人堅韌的生命力。

此外,國際佛光會尼泊爾協會兵分兩路,趕到Kathmandu 村莊及村外偏遠地區,發放食物等物資予500戶受災家庭,並協助災民搬運水源,同時給予心靈慰問。

尼泊爾賑災日記 感恩當地居民協助記者

【中華海峽兩岸新聞報記者洪秋亮/于郁金/綜合報導】尼泊爾於今年4月25日當地時間近中午發生芮氏規模7.9強震,造成嚴重災情,國際佛光會號召前往尼泊爾賑災,在中華民國紅 十字會、中華搜救總隊、高雄長庚醫院、中華航空、一貫道總會、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等民間團體響應下,共組「人間有情‧同體共生」尼泊爾四合一救援總 隊;由於4月30日晚上道場的網路上不了,媒體無法把新聞傳送出去,剛好有一位團員有當地可上網的3G手機,他帶著臺灣媒體走出道場,找尋收訊較好的地 方,直到走進鄉村的大馬路才終於有了訊號。

中華民國搜救總隊記者表示,因為星洲日報記者的電腦一定要使用插座才能運轉,當時正好看到路旁店家還亮著燈,於是我們走進店家請求協助;由於街上沒有路 燈,還有幾個年輕人在路旁陪伴保護我;店家得知我們是來自臺灣與大馬的媒體記者,且是尼泊爾四合一救援總隊成員,二話不說立刻提供電源,還煮了熱桔茶給我 們喝,在只有15度的天氣,送上暖暖溫情。

當中華民國搜救總隊記者要離開,正準備付錢時,老闆不願意收,老闆說,「你們來到村莊幫助我們這麼多,這是我們小小心意感謝你們,所以絕對不能收錢」,讓搜救總隊記者很感動,看到在地人的善良。
 
Blogg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