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音樂不單陶冶性情,更對健康有幫助,研究顯示每日聆聽30分鐘音樂可降低心臟病的後遺症,如:疼痛、焦慮、心絞痛等,降低因心臟問題引起的風險;高雄榮民總醫院臺南分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顧長生在4月9日望雨時節節,假許石音樂圖書館舉行《音樂好時光-音樂好心琴》鋼琴演奏會,以音樂表達人類心靈情感,引領近百聽眾聆聽美妙樂章,琴聲餘音嫋嫋,讓音樂療癒人心、創造出寧靜力量。
「心臟病好醫,心病不好醫」,高雄榮民總醫院臺南分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顧長生提出感想表示,除了不斷精進醫療技術,他仍兼備人文關懷的溫柔;知性的他時常於下班時在醫院大廳彈奏鋼琴,琴聲悠揚、療癒人心,擁有許多病患、家屬粉絲聽眾及機構住民駐足聆賞,美妙樂音陪伴了病患與家屬就診時光,顧醫師相信音樂能輔助治療、強化健康正念,他長年公益且自發性彈樂演奏,正為醫者人道關懷具體實踐。
顧長生醫師說明,音樂不單陶冶性情,對健康有幫助,研究顯示每日聆聽30分鐘音樂可降低心臟病後遺症,如:疼痛、焦慮、心絞痛等,降低因心臟問題引起的風險。
顧長生醫師進一步說明,美國每40秒就有人心臟病發作,每年總計約有850,000人次心臟病發;雖然心臟病患者可以康復,但仍有相當多病患會在發作後1至2天感到焦慮、胸痛;根據塞爾維亞貝爾格來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Belgrade School of Medicine)進行了7年研究,統計約350名心臟病發作患有「梗塞後心絞痛心臟病發後的胸痛)的人參與,一半的人僅接受常規治療,另一半的人每天30分鐘音樂及常規治療;此研究過程中要求病患每日聽音樂30分鐘,且最好在平靜環境閉上眼睛聆聽,定期填寫日誌觀察變化,結果發現有音樂治療參與者出現焦慮情況平均少3分之1,減少心絞痛情況出現、減少罹患心臟衰竭風險、減少心臟病發作,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需要者下降,減少心臟死亡風險。
顧長生醫師指出,以上綜合研究結果,Predrag Mitrovic教授(貝爾格來大學醫學院首席研究員)說明:「相信音樂療法可以幫助不單是早期心肌梗塞後心絞痛患者,而是所有心臟病患者,同時,實行起來做法簡單又便宜。」他指出,無法緩解焦慮會導致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增加,從而導致心臟負荷增加,而音樂治療有助減少患者出現「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從而減輕心臟帶來額外壓力。
顧醫師說,音樂具有神奇力量,如心臟病患者在生理與心理上面臨極大壓力及生命威脅,加上住院生病對個人身心健康造成相當大影響,常出現緊張、害怕、憂鬱及過度焦慮等心理狀態,生理上也會有心跳加快、血壓變高等反應;音樂治療介入對壓力減輕顯著,近年來頗受重視與肯定,音樂具有肌肉鬆弛,改善失眠、焦慮及疼痛反應,遠離不愉快不舒服,協助疾患調適壓力、增進身心健康,以促進早日康復。(高雄榮民總醫院臺南分院提供/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方能避免延誤並獲最佳治療)
分類:國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